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现以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为线索,分析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探讨过程中逻辑推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首篇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该篇中柏拉图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另一位学者就“美的定义”所展开的讨论,表现出重要的逻辑推演特点,即先由自己或者是引导对手对某个问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使问题层层深入,揭露出该定义的矛盾,最终“否定定义”并得出真理。了解这一特点有利于明晰美的概念渊源,也有利于提高学者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希庇阿斯篇》出自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本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区分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自柏拉图开始,美的序幕正式被拉开,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探讨与争论。  相似文献   

4.
解语 《考试周刊》2012,(14):145-146
苏格拉底和大希庇阿斯对美的辩论体现了教育学和美学的辩证关系,从其对美的讨论中体现了自由精神和终极关怀精神教育意义,而在教育过程中也蕴含着美学价值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美学上的斯芬克司之谜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自古以来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世界奥秘的时候总要涉足于这个问题,但都感到困惑。孔子从音乐美探讨美的本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将美当作善,用韶乐作例子可以说得通,可是对武乐就说不通,武乐很美,但不善。柏拉图写了一本美学专著《大希庇阿斯》,遵循老师苏格拉底的看法说美是善,在论辩中却说不过去,“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他提出美是理念,  相似文献   

6.
《会饮》篇(Symposium,or Banquet)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的美学著作。它较为完整地揭示出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本质。在写作《大希庇阿斯》篇(Hippias Major)的时候,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基本上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而到了写作《会饮》篇的年代,他的美学思想已比较成熟了。我们说,从“美溜脱了”(《大希庇阿斯》篇)到“第俄提玛的启示”(《会饮》篇),反映出柏拉图在美的探索方面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集中论“美”的名篇,《大希庇阿斯篇》最终没有得出关于“美”的任何定义;而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也未能等来期待已久的戈多先生。同样是无结果的作品,它们在思想性上既存在某种同一性;而又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有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自知自己无知)精神贯穿始终,体现了意识的自觉自律,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后者却以“无知自知”(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搅乱、否定一切,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使思维呈现断裂、无序和僵化,最终只能由无限狂热的主动陷入无限消极的被动。  相似文献   

8.
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的对话来探讨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探讨美,在探讨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教育的魅力.对话的形式可以表现出美,在对美的理解逐步深入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对话的深入,对话可以包容:思想的不同,共同的话题体现出观念的不同,不同的观念反映对美的共同追求,用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椎进对于美的探索,这既是美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意义也是二者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蛇与医神     
以蛇为药,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着漫长的历史。古希腊甚至把之视为“医神”,当时的医疗标志就是以蛇为主要内容的。在希腊和世界医学文献上把阿波罗之子阿斯克雷庇亚称为“伟大的医神”,他的形象就是手持着一支长拐杖,长杖上缠绕着一条蛇。这种特殊的“蛇杖”是古代希腊健康和医学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大希庇亚篇》历来被看做"美学"的开山之作,通过这篇对话,柏拉图探讨了经典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和本质的问题:什么是美。并将该问题和什么是美的这个问题区分,为后世的美学家和哲学家提供一条思考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1 判断题1)以数的原理为基础的美的经验规范都可以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波里克勒特的《论法规》里找到 ,例如 ,黄金分割率。 ( )2 )从整个希腊早期美学思想史上看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也是一个转折点 ,他将希腊早期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社会伦理学基础。 ( )3)苏格拉底是从效用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衡量美的标准的 ,有用就美 ,有害则丑。 ( )4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体作品《斐多》、《会饮》、《斐德诺》和《大希庇阿斯》诸篇中。( )5 )古罗马时代的普洛丁主要继承了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 ,反对美在…  相似文献   

12.
1 判断题1)以数的原理为基础的美的经验规范都可以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波里克勒特的《论法规》里找到,例如,黄金分割率。(√)2 )从整个希腊早期美学思想史上看,苏格拉底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一个转折点,他将希腊早期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社会伦理学基础。(√)3)苏格拉底是从效用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衡量美的标准的,有用就美,有害则丑。(√)4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体作品《斐多》、《会饮》、《斐德诺》和《大希庇阿斯》诸篇中。(√)5 )古罗马时代的普洛丁主要继承了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反对美在事物的感…  相似文献   

13.
杨述的《恰到好处 》一文(以下简称《恰》文),主要论述作事如何掌握好“火侯”“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批判以“过”为佳的错误,并且区分了“恰到好处”与“中庸之道”、“折中主义”三个概念本质的不同。在论证这些问题时,作者运用了“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而且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因此文章收到了深入浅出、界定分明、论证有力、令人折服的效果。 明确概念通常采取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四种方法。《恰》文在论证过程中就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方法。 (一)定义法: 定义法是通过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论说文中就是通过下定义来达到论说的目的。定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科学论文中常用的精确、完整、严密的科学定义;一种是在一般论说文中运用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所下的一般定义。 《恰》文开头给“恰到好处”所下的定义,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解释语义来下定义的: “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这样地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这段文字就是巧妙地引用了一段宋玉关于“东家之子”的描写以解释“恰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是矛盾和疑难.解决的办法是研究、讨论.那么,“问题培训”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问题为中心,并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怪罪学员,该讲的内容都讲了,他们就是不愿意听;学员怪罪教师,一节课下来啥都讲,脑子满满的有啥用。师生之间的互相“怪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不可否认的,就是教师采用的课堂结构模式不符合培训的特点。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采用“问题培训”的课堂结构模式,对提高培训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曾有同志说:刘勰没有给风格下过定义。这话不错。因为在刘勰所处的时代,“风格”这一术语还未曾出现,刘勰自然不会给“风格”下什么定义。偶有一二处也用过风格字样,如《议对》篇“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如《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就是。而推究其涵义,却和我们现在所指作家作品的风格颇不相似。并且《议对》的“风格”和《夸饰》的“风格”意思也不一样。前一“风格”是指议论文的体式,“亦各有美,风格存焉”是说应劭、传咸、陆机等人的论议文,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论语》只言片语式的论断中,我们可以见出孔子对于关的论述也是自成体系的。孔子论“美”可以从关的内涵和分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18.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有的人往往将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同起来,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做一件雕塑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而我却认为制作能力是不能与创造能力划上等号的。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培养他们的制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一、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创造美。要使美的欣赏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从而引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形成判断力,发展成为创造表现力。如教学《鲜花的世界》这一课,书中怒放的大丽菊、华贵高雅的牡丹花等,能给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感…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数学能力的定义 关于“数学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数学能力”就是:“数学测验”和“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另一种认为,“数学能力”就是“理解数学关系内在联系”和“能用数学概念精确地思考”的能力.前一种观点以美国为突出代表,他们在“八十年代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是一出托古喻今的悲剧.剧作以反对侵略战争为主题,深刻地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成功地塑了赫卡柏等爱国者的形象.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人喜欢在剧作中讨论社会问题.他的悲剧创作,开创了欧洲“社会问题剧”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