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教师带着问题和答案走向学生,教师一个劲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第二种境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这要求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知识外,还要分析如何把学生带进问题。这种教法是教师怎么带,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三种境界,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杭州大学蒋伟民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考察和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造成许多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习事倍功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一些教师几乎将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这样,教师“精耕细作”,学生“坐以待哺”,所有的疑难和障碍都被教师扫清了,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就要使学生脑子里产生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对问题模块的精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由于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来源于课堂交流,教师的教案只能是一种教学思路,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细节.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深入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找出现实生活中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不仅对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  相似文献   

6.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所设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并解决,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教师的设问为引导。学生的提问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的解答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生的答题习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答题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通过对2008年高考理综生物全国卷Ⅰ非选择题部分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从教师层面去探讨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希望借此规避备考中不利的做法,及时修正备考方案,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问题法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  相似文献   

9.
刘辉 《宁夏教育》2004,(3):16-17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甚少。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存在着,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关注教师就是关注教育。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1.
吴淑洪 《宁夏教育》2004,(11):71-71
1.问题策略——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反思存疑。上课伊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随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并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让问题成为联系学生与教师的中介,成为学生与知识的桥梁,成为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起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蒋炜 《现代语文》2010,(1):47-48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设计一些问题推动教学进程的。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过密,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一个个问题,势必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的兴趣。如果不采用步步是问的方式,如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又担心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如何妥善解决课堂阅读内容预设和生成的两难矛盾?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常教学中设计一些发一问而动全篇的“主问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14.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小学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较普遍,提出的问题也少有价值;而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为此,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首先,教师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其次,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第三,教师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他们提问题的欲望。第四,教师在学生提问题的时候,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十分幼稚和肤浅的问题,都应尽量给以肯定和鼓励,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近日,蕲春县推出了教师帮扶问题学生的“学情日记”活动。各校建立了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制度,学校将问题学生的相关资料转给教师后,教师每周与问题学生至少进行一次谈话,及时化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将情况记载在“学情日记”中。学校每两个月对记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  相似文献   

18.
第一步:“问题”。明确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根据已有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提出解惑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到多少提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预先想到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教师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和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如果恰到好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和学生回答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像抛绣球,学生群起响应,对答如流;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如泥牛入海,学生面面相觑、默默无言。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相似文献   

20.
梁俊飞 《中学文科》2009,(18):75-75
学生不会提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教学法也得到不少教师的重视,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答形式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很多师生的问答都是假的,因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对学生“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