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技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校园里一个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而社会上所谓的“唯物”、“拜金”、“实用”主义之风让这一方“净土”也开始变得浮躁和功利。“白手起家、共同打拼”的爱情被更多的人视作一个美丽的童话,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日趋现实。如何把“叙事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叙事德育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丹 《华章》2012,(11)
“80后”小说作为新一代的文学样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80后”作家也逐渐崭露头角,其作品中却呈现出某些相似的叙事特征,感性化的写作是年轻人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成为我们讨论“80后”小说叙事特征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评陈应松的《夜深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应松的《夜深沉》是一篇写农民工的中篇小说,但它显然有别于“底层叙事”,而是相反,作家把审美眼光投向了农民工的生命归宿问题。小说中,陈应松的叙事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要害与实质,直抵人类生存中无法回避的终极价值话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其中体现出的面对现实问题的勇气和胆魄,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4.
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对当年日渐严峻的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处境充满了“忧虑”和“悲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过程中,茹志鹃偏爱对革命的“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实的)进行回避,剪裁和净化处理,其目的是通过对本中虚构出一系列理想化的日常人伦情感话语空间,以此作为“精神避风港”,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焦虑。茹志鹃的这种补偿性的隐秘创作心理机制在当年的革命学话语秩序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作家往往回避“国族宏大叙事”,以世俗、民间、私人、鸡毛蒜皮的琐碎庸常来反映生活,观照人生,透视人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型世言》第三十七回叙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明代变性故事。本通过对这一叙事本的细读,分析了该“故事”的人物组构方式及叙事主体的双重编码特征,进而指出,由于叙事的双重编码而导致了叙事本不可回避的叙事矛盾,揭示了中国古代民间叙事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20几年,大学被叫做“象牙塔”,里面装的是“天之骄子”。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随着这一批学生的毕业,“就业难”成了这十年来我们想回避都回避不了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从近几年各地中考的试卷可看出:话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的一种作文形式,甚至可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广泛的写作空间.具有“活、宽、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不但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爱上教育随笔写作的教师,还出现了“新教育实验”开办的“教育成功保险公司”,以及师范院校著名教授领衔的教育叙事研究博客群。一时间,教育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变大而无当的宏观研究为细致入微的教育叙事”,甚至专门刊登教师教育叙事的杂志也应运而生。一批批优秀教师从教育叙事研究中脱颖而出,可喜可贺。但毋庸回避的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教育叙事目前似乎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  相似文献   

11.
<昭明文选>的实际编撰者为谁,是"文选学"研究领域里颇为重要的问题.笔者从南朝梁代时期昭明太子及其身边诸多文人的文学创作,对选入<文选>的前代作品的接受情况入手进行考察,发现昭明太子和刘孝绰二人对选人<文选>作品的接受远远超越于他人,从而为确定昭明太子和刘孝绰为<文选>的实际编撰者,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习》是一份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包括:总体评价它的地位和影响,评价其编辑及其思想,引用其发表过的文章及作者。虽然《文艺学习》接受及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仍然存在着研究的缺失。而从话语的角度研究《文艺学习》目前是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中的崭新而有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处在最关键位置上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体验一定的生活获得创作所耍的足够的生活积累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准备。关于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一直是文学理论领域争论的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历史和现实的文学现象简要论述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孟子"知言"说的文学意义是从文学接受角度立论,被认为是一种接受美学。刘勰对孟子"知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从创作立言角度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理论命题。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心"、"言"、"文"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成为刘勰"搦笔论文"的理论基础。从此出发,刘勰提出了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此外,该命题也表现了刘勰对立言者主体精神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文选》的流布区域呈现南方盛于北方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南北士子学习趋向的不同造成了《文选》在南北方流行程度的差异。而从其流布的区域来看,文化越发达的地区,科举教育越发达的地区,《文选》流布的密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程相比,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所以相应地也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教育举措。针对该专业学生重语言、轻文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向学生明确文学史课程的意义。其次,由于该专业没有单独开设文学理论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另外,对文学史课程内部结构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细讲作家作品,略谈思潮及文学史脉络;细讲作品内容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略谈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论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有其独特的运思和表达方式并自成理论形态,还保有现代价值和影响西方文论的东西,是孕育当代文论在更高水平上突破和发展的母体。中国古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须要进行现代转换,须要融入世界,此中至为关键的是对西方文论既要取其精华,又要摆脱其支配,另立新论,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存在于中国文论家的持续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描写精神失常主题,包括因某种刺激引发的狂乱到个人精神错乱和绝望引发的自杀。这些现象反映出医学理论、社会和文学的多方面价值。文学中的精神失常现象还包括内在价值观念和个人自主间的冲突。文学史中描绘精神病现象最鲜明生动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此时重新评价了精神分析法和精神病学反映的社会与文学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