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化学实验则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景,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化学教学中应该提倡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已经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并已经在一些地区实施。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能否真正得以实施的关键。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呵护并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保护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学科中 ,进行研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研究性实验 ,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比如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掌握实验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的发现 ,而科学的发现必须依靠探究。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是在老师指导下 ,敏锐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对用铜制取硝酸铜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即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传授性教学与指导性教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就教育发展、人的发展而言,传授性教学与指导性教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在教育、学习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只有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结合进行,才能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较完整的知识,如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笔者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学中发现,怎样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脱离表面化和平庸化,使研究进程得以深化,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这要求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开展研究,力求使课题具有创新性,并具有一定深度.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中,不能深化研究课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物理学科的研究性教学宁,可在演示实验中传授研究方法,在探究实验中演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研究性教学?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呢?所谓研究性教学,也叫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式教学,它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的知识、道德、智…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研究性教学?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呢? 所谓研究性教学,也叫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式教学,它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研究性学习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这种理论主张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以个人或小组合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强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自学能力、化学理解能力、化学创造能力等能力,以实现化学教学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2.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组织理论包括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在教育技术领域内,教学设计的产生直接得益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老三论",遂将其置于四大理论基础中的首位。近几年,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已经率先引入了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领域引介与应用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也势在必行。当前引入与借鉴的落脚点,主要表现在自组织理论为数字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核心理论支撑,并对整个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面。如果在一个更开阔的研究视野下看待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技术研究的结合,发现人脑(或认知结构)中知识的自组织演化问题也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而且还要把书本中及生活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化学知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Norm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its Dangers: The Case of School Chemist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cience education has over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n at the expense of critique. In doing so, it draws on two key premises—Ford's argumen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requires a dialectic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and Mercier and Sperber's theory of argumentative reasoning that critique is essential for epistemic vigilance. Five separate cases are presented which argue that the absence of critique within school science limits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scientific reasoning making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less effective. These five arguments incorporate research literature surround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epistemology, literacy, pedagogy, and motivation. Furthermore, we draw on data collected from cognitive think-aloud interviews to show that students can, with the appropriate prompts, engage in the important epistemic activity of critique. We conclude by examin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In essence, we argue that the undervaluing of critique within th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of school science results in a failure to develop the analytical faculties which are the valued hall mark of the practicing scientist; a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more importantly, a less effe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Critique, therefore, needs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的转变。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选择,对教学主题的不同设计、教学话语的不同使用,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To develop the pedagogic efficiency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 science teaching, promoting a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is suggested by Monteiro, Janerine, de Carvalho, and Martins. In their article, they point out effective examples of how teachers and educators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at informal education places such as science museums. Their study explored and discussed the viability and relevancy of school visits to museums and possibilities to enha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udents’ visits in informal contexts and their learning in schools. Given that students learn science by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contexts, it is critical to examine ways of integrated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develop scientific literacy to help students think, act and communicate as members of problem solving communities. In this forum, we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lifeworld contexts in informal learning places as continuum of Monteiro, Janerine, de Carvalho, and Martins’ discussion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l learning places in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化学史是人类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向就是化学教学与化学史的有效结合。文章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化学史教育的独特魅力进行了探讨,并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掌握化学知识、领会化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等几个方面论述化学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文章还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探讨并尝试把化学史融入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无机精细化工与无机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了以无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与无机化学各章节的内容恰当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讲解文献检索知识,配合理论课开设精细化学品合成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The ubiquitous goals of helping pre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informed concep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NOS) and experience inquiry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progressively approximate authentic scientific practice have been long-standing and central aims of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s around the globe. However,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goals continues to elude the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ty partly because of a persistent, albeit not empirically supported, coupling of the two goals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about NOS with inquiry’. In this context, the present paper aims, first, to introduce the notions of, and articulat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eaching with and about NOS, which will allow for the meaningful coupling of the two desired goals. Second, the paper aims to explicate science teachers’ knowledge domains requisite for effective teaching with and about NOS. The paper argues th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dedicated to helping science teachers develop deep, robust, and integrated NOS understandings would have the dual benefits of not only enabling teachers to convey to students images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that are commensurate with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cholarship (teaching about NOS), but also to structure robust inquiry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approximate authentic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hat share a lo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st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s (teaching with N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