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通过人声来表现其具体的内涵。音乐赋予声乐鲜活的生命力量并使其具有了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声乐艺术中的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和审美性探析声乐艺术汇总的音乐本体功能和音乐的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4.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她以诗性思维提高了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品位。而她对生命与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使散文走向了更壮阔的审美意境。本文着重从晓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探索其诗性解释学散文的核心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网络艺术以其开放性挑战着观赏者的审美惯例,欣赏者应以空明的心境包容这种新的艺术形态;中国传统艺术中以“悟”为本色的创造方法,求韵求味的审美理想可供网络艺术借鉴。中国传统艺术是丰富的艺术宝藏,网络艺术完全可以从传统艺术精神和内涵中汲取资源,创造更具审美效应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马昀 《考试周刊》2010,(36):59-59
书法,作为中国人线条艺术的极致和代表,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对线条艺术的审美追求。文章从书法线条的抒情性、节奏感、空间感和力量感四个典型艺术特质入手,归结出生命意味是中国线条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张晓风是台湾名的散家、戏剧家、小说家,尤以散饮誉海内外。她以诗性思维提高了中国现代抒情散的艺术品位。而她对生命与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使散走向了更壮阔的审美意境。本着重从晓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探索其诗性解释学散的核心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普通范畴,内涵情景统一的本质规定,基本是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宗白华站在现代视角,对古典意境说作出新的诠释。他认为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的经营布置,最终在于成就一个“有意味”的审美时空,这便是意境。意境在宗白华眼里已从平面结构变成深层结构,从一普通审美范畴变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征,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宗白华还构筑起以意境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即意境的源起、构成、内涵及产生的主体条件,而宗白华意境说的新意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肖端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37-139+148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审美内涵从调式、和声、节奏旋律、演奏技巧等方面与中国文化具有审美共通性,这种内涵、表象使中国学习者可以从深层次了解德彪西钢琴音乐,其音乐意境、音乐形象的神韵及音乐风格,均近似于中国艺术的境象与审美,造就了中西合璧的中国钢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广西左江流域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岩画图像的线条艺术非常丰富,从早期经历成熟期到后期,特色鲜明,体现了古代生活在此族群的审美、信仰和理想。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西学东渐之风,使中国美术教学吸收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精神,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学科结构和绘画表现力。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民族绘画传统,已经成为一种恒定的审美习惯并完全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不可能被外来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所取代。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基础教学强调的是通过西方的写生手段使学生逐渐领悟造型的基本知识,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更好地建构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美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在苦难的现实中提出艺术的人生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实质就是要把人生和世界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使它理想化、美化,从而克服现实人生中的矛盾和不安。从美育的角度看,宗先生的艺术人生观蕴涵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具有审美观照、陶冶情操和导向崇高目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15.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大地的艺术,是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然而,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竞一时走向衰落庶几成为“失落的文明”。所幸有识之士深怀文化信仰,担当起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投入空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编就这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这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将其纳入“大艺术”本体论的美学范畴,既以历史的方法作纵向比较,又以比较关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藉以凸显年画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和“浅中寓深”、“俗外见雅”的地域个性,从而以民间文化的多重价值,展现出立体化与全息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美学气象和生态景观,其价值已超越了一般的图画“集成”,而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恐怖与苦难的深渊,但从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使希腊人能够获得生命意义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以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悲剧.尼采认为生命通过艺术而得到拯救,他提倡一种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美学思想,即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普及与提高的对立统一、歌颂与暴露的对立统一、文艺与生活的对立统一,这不仅具有哲学与美学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符号与语言行为所具备的美学功能,对语文美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性语言的审美形态丰富多采,具有形式的审美意味和审美价值,在语文美育中的美学功能主要表现为空间美、色彩美、节奏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侗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侗族建筑艺术中蕴涵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图腾崇拜意识是侗族建筑审美的原始意蕴,和谐之美是侗族建筑审美的主体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侗族建筑审美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20.
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艺术化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当生活艺术化真正来临,怀抱人文理想的精英知识分子却发现,艺术不仅没有发挥他们预期的塑造审美人格的作用,相反成为物质时代消解人类精神的得力工具。当艺术遭遇技术复制和传媒播撒时,当艺术的审美特性被泛滥地使用和消费时,当艺术沦落为商业手段时,当艺术赖以汲取生命之源的生活世界也被逼真的仿制时,我们不能不深刻的体验到艺术的危机正是人类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