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类书类存目二:“《事物考》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明傅岩撰。岩字野清,义乌人。”按:此书《浙江省第五次曝书亭呈送书目》云“明傅岩著,四本”,《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刊本,明御史义乌傅岩撰”,即《四库总目》所据之本。《安徽省呈送书目》亦著录,唯不记撰人。知当时浙江之外另有安徽呈本。检诸家目录,题傅岩撰之《事物考》八卷未见著录,访之南北各馆,亦未见有藏。唯明代王三聘《事物考》八卷颇见流传,计有:明嘉靖四十二年何起鸣刻本、明隆庆三年王嘉宾刻本、明隆庆四年金陵书林周氏刻本、明万历间钱塘胡文焕刻《格致丛书》本(作  相似文献   

3.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四库底本共60种,其中9种是《永乐大典》辑佚本。子部杂家1种: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集部宋别集8种:李流谦撰《澹斋集》十八卷、赵蕃撰《淳熙稿》二十卷(该书是誊抄的副本,不应算作底本)、陈元晋撰《渔墅类稿》八卷、包恢撰《敝帚稿略》八卷、舒岳祥撰《阆风集》十二卷、董嗣杲撰《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家铉翁撰《则堂集》六卷、连文凤撰《百正集》三卷。严格地说,《永乐大典》辑佚本之底本当为8种。  相似文献   

4.
余嘉锡(1883-11955)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是辨证《四库全书总目》的第一部杰出学术专著。然而,有关《四库提要辨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更是少有论及。像胡楚生《〈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旨在揭示二书异同。廖璠《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则从考辨《提要》之得失、《四库提要辨证》之形成、《四库提要辨证》之思想方法三方面对《四库提要辨证》及余嘉锡的思想方法加以评述。可惜的是,这两篇文章均未涉及《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其他的,如廖璠《余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四库标注之业,邵懿辰首创之,莫友芝继为标注之业,朱学勤亦自成一家。并介绍了常熟翁氏藏书中的标注朱批本和邵批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仓藏书》中的二十四部钤"翰林院印"之典籍逐一描述、鉴定,其中二十二部是"四库进呈本",其余两部为"四库进呈本"作伪。  相似文献   

7.
(五)影印出版四库善本丛书馆,四库善本丛书初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1963(65种,118函线装508册) 方鹏程,四库全书历尽沧桑——蒋复璁谈播迁与筹印.中央日报,1968年12月4日第4版。李寓,四库全书及影印本末,台湾新生报,1971年5月11、12、13日  相似文献   

8.
徐昕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1):34-40,F0002
本文从版刻特征、版本种类、刻本与文渊及文津两种阁本之对勘、刻本递藏源流四个方面,对南京图书馆藏明正统八年(1443)刻本《省愆集》进行论述考证,认为此书作为四库底本,反映了两种阁本所据底本之差异,揭示了该书在四库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及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库大辞典》杨家骆著,南京《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1932年版。著者杨家骆,民国人,1928年春,他在教育部图书馆任职时,曾浏览过《四库全书》,感到《四库提要》虽为清代群书学问门径,然而能遍读全书者甚少。此外,四库书以四部分门别类,如不明某书属何性质就很难查到,况且,总目以书名立条,不知书名,只知人名,要查到所找之书就更难了。于是杨氏  相似文献   

10.
四库文献中心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库为古籍分类专用术语,是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图籍,"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后因称四部为四库.  相似文献   

11.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22-128
《四库提要》体量庞大,兼备学术属性和政治属性,对私人藏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库提要》是藏书家考察图籍的重要参考对象,藏书家着意于对《四库提要》收录的残书、佚书等稀见本的访求,藏书家对《四库提要》开展批注、补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年间修篡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图书的编篡过程中用及问世以后,前后编撰了若干与之有关的目录,这些目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这个系列笔者认为可称为四库系列目录。四库系列目录包括如下一些内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所载乾隆帝在编修《四库全书》前后的"圣谕"颇具学术价值,可以借此考知当时搜访图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四库全书》之名由乾隆亲自确定,他还直接降旨编纂了《四库总目》等多种书目和丛书,并为研究《四库》的删改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余辑《四库存目标注》并与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校雠旧本,每于《四库提要》有所订补,记于简端,尝陆续刊于杂志,仅及其半。今赓续之,以为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元济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文献学家,在四库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有重要贡献。他考察并详细论述了库本得失、改造《四库全书》、清理四库底本、订正《总目》讹误、批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此文系作者就《四库採进书目》中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来源等方面内容,列举其讹误之处,以按语形式,旁征博引,一一予以考正,凡46则.作者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四库学"功底,完成此文,在提高《四库採进书目》质量,方便学人使用,以免以讹传讹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本刊拟分上下两期,在"四库学研究"专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前写《<四库全书总目>究有子目几何?》一文,已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同期读到央卒的《也谈<四库>子目》(顺便指出,《也谈》中也有一错,即说“67子目说”出现在“科技文献检索”科目中,实为179页,是“目录学概论”科目中),觉得我的前文太略,意犹未尽,现进一步对《四库》子目的歧异原因,承前文考之如下: 第一,有些书籍或文章的作者数错了或抄错了,因此就出现了与原文不一致的说法。我以为“64子目”、“67子目”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提要》的类目表相当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缺一项或多出一、二项都是可能的。如樊长新编著的《图书分类,(广西人民出版社83年3月版)一书中讲到“四库分类法”时说,《提要》分为经、史、  相似文献   

18.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经史子集名称顺序排列的正史艺文志,正式确立了四库体系。《隋书·经籍志》对四库体系的贡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史子集顺序的确立开四库体系先河,二是集以往目录学之大成而为四库体系的表率,三是开四库体系以三统一化为绳尺的机杼。  相似文献   

19.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保存了翁方纲所撰要稿多达1,150条,是现存分纂官保存最多的一家,对于研究《四库全书总目》以及四库全书的编纂均具有重要意义。从翁氏对书籍的处理意见可以看出,其"不应存目"标准有八个方面:它书已存、释道之书、办书之体、书非完帙、诬经非圣、庸俗之书、伪托之书、词曲之书。  相似文献   

20.
傅斯年图书馆藏《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简称《进呈底簿》)是我们研究四库呈送书目的重要文献。由于原书藏在台湾,所以在四库学研究中很少有人用到这个本子,以致很多学者都不知道此本的存在。《进呈底簿》与《各省进呈书目》记载内容存在差异,此书基本保留各省呈送书目比较真实的面貌,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可以纠正《各省进呈书目》中的一些错误,补充其中的不足。这对研究四库呈送书目具有很高的价值。《进呈底簿》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四库呈送书目,希望四库学者能够注意到此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