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种典型的范例,其原因在于我们大家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的定义过程中,完全抛弃了中国哲学或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运用中国古典的非对象的、唯象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考察,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笔者就气和经,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王夏 《科教文汇》2010,(5):138-138,141
"气"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可分为:天地自然之气、人体生理之气、人的心理、精神之气。"气"首次被引入艺术领域是从魏文帝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开始的,后经人伦鉴识这一中间环节转入艺术鉴赏和创作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气"所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充盈的描写对象的"神气"和所表现出的对象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构成作品内在的活力与外在的动势。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亦是如此。本文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个性,重点对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之"气"进行理论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哲学”之译名并不是中国人翻译的,而是取自日本学者西周的说法。在哲学学科随着其译名输入中国而在中国建立之后,哲学之“名”与其在中国的建构即中国哲学之“实”之间呈现出连续性与断裂性相统一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哲学融合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融合,即"融合思维"。"融合思维"在这里是指"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融合。我曾经在我以前的哲学论文"易平思维"、"一笔双色"与"双境医学"中有过详细深刻的阐述,但我觉得还没有达到我要求的极致。于是我重新定义"融合思维","融合思维"是切换"思维特质"。是切换一体的不同"思维特质";不同"思维特质"的一体切换。用数学的方法概括为:Y=0G。Y是"融合思维";0是切换;G代表两种"思维特质"("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切换和"思维特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破解"融合思维"的关键。"思维特质"是"融合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切换是论证它们的方法和手段;"融合思维"是"思维特质"的终极目的同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与倪进等几位青年朋友合作撰著的《感应美学》一书,此可谓十年怀胎,一朝分娩。十年前我开始研究审美感的问题,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应”问题是实现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转换,进而沟通中西美学的一个契机。因为“感应”虽然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特有的一个范畴,但它的内涵却具有世界性;它在哲学上探讨的是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两方面合二而一的问题,它在美学上探讨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矛盾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月芳 《中国科技信息》2005,(23A):169-169,175
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成,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在音乐中,表现为,作曲家对实际生活的具体情景想象在音乐中的体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影响下的丁善德先生,也受到中国古典精神一一意象的影响。本文试从丁善德作品中引用民歌旋律、模仿民族器乐、运用五声调式和对比性的曲式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语言表现手法,营构出他作品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古代圣贤按照"取象比类"之方法,统帅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等观念,结合古代基础的解剖知识,并经过临床验证共同完成。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融入象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精髓,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在教学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象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同时也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如此方可真正有效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象思维模式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论坛》2007,(7):117-117
本书是在全国哲学社科22个大学科100多名专家,历时一年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基础上形成的报告汇编。本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系统透彻地总结了“十五”期问我国哲学社科各学科取得的进展,突出了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重点,为制订全国哲学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曼曼 《科教文汇》2013,(14):209-209
“气”、“韵”是中国舞蹈美学理论的一大特质,“气”与“韵”不是相互平行的两个不同属概念,而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笔者剖析了“气”与“韵”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并且探讨了二者结合对于舞蹈质的飞跃的促进作用,使得舞蹈达到“灵”与“形”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黎际文 《科教文汇》2009,(30):246-246
“类思维”是以与西方以“点思维”为代表性思维模武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导性思维模式,它在汉字和中国画的造型上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被称为词中之龙①。稼轩词论及气的灵境塑造上彰显了稼轩词独特的美学思想。故本文以此为题,在辛弃疾以气入词的美学思想表达中,探索稼轩词的词体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李园媛 《科教文汇》2010,(11):76-77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被称为"词中之龙"①。"稼轩词"论及"气"的灵境塑造上彰显了"稼轩词"独特的美学思想。故本文以此为题,在辛弃疾"以气入词"的美学思想表达中,探索稼轩词的词体风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既是对传统哲学的总结,也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诞生的标志。马克思对传统哲学革命性变革,集中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主题和哲学功能等方面,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因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相对与绝对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是自然科学中运动、时间、空间的相对和绝对统一的理论。但是,传统对相对与绝对的解释很多,笔者认为都是不科学的。例如:对绝对的解释:绝对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无限的、永恒的、抽象的、全部的等;对相对的解释:相对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特殊的、比较的、近似的、部分的等。  相似文献   

15.
印度医学中的“味”(ras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rasa)是印度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代表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是决定一切营养功能与治疗作用的基础。围绕着这一概念,古代哲人展开了对其本质的热烈讨论,其中所提出的“潜在之味”、“消化后味”等子概念,皆属思辩性极强,但却不见于同样重视饮食与药物之“味”的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篇章中,对于印度传统医学中“味”的理论给予介绍和解说,并附有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Susruta-samhita)与《She罗迦集》(Caraka-samhita)中若干有关章节的译。  相似文献   

16.
芥川以中国古典小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翻案小说",如:《仙人》《酒虫》《掉头的故事》《英雄之器》等,以下简称为"中国古典翻案小说"。本文试从芥川中、西学修养、重要人物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状况、芥川的"矛盾"等四方面来探讨芥川的"中国古典翻案小说"系列作品中"西方现代意识"强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的殿堂里,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部分,理应有她尊严的一席。然而,在中国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有时成了边缘学科的边缘,即便在人们不断呼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亦莫不如此。一些人口头上对此非常重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些人甚至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被视为小道末技。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被排斥在科学范畴之外。这两者都是有害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8.
“活力之争”是17、18世纪在欧洲科学界和哲学界中发生的一场重大争论,而肇始于莱布尼茨在一篇短文中对笛卡尔的运动理论的批评。通过这里的批评,莱布尼茨同时也发展出了一个以“力”为核心概念的物理学~形而上学体系。本文通过对莱布尼茨所做的批评的相关文本的分析,在“活力之争”的背景下对莱布尼茨的相关的理论和论证做出了比较完整细致的勾勒,特别注重了其中关于力、运动、因果性等思想的内在联系。此外,本文还对莱布尼茨的一些具体论证做出了批判性的分析,并在最后运用蒯因的“信念之网”学说对莱布尼茨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个总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志春 《科教文汇》2014,(36):223-224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