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陈琳  刘港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103-10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2.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儒家自然法思想的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包含了一些可为当代法制建设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本文从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介绍“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德主刑辅”对当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的法律思想最先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其仁政思想对后世封建时代融合法律与道德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晚至西汉已形成稳定的“德主刑辅”法律文化。这一法律文化绵延几千年之久,逐渐具备自己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地,儒家思想传统下的法律文化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有着历史的缘源关系。儒家法律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特征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古代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指导思想、出发点或证明具体观点的论据。这不仅使公文思想深邃、富有内在张力,也使儒家政治伦理和实践理性得到传扬。作为临民治事工具的古代公文与作为儒家思想具体表现形式的儒家经典相结合,成为“治统”与“道统”有机结合、互相补益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6.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陆逊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其辅政对吴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儒家法律思想表现在“民本”、“德教”和“缓刑”三个方面,而产生原因主要有家族传统、友族影响和社会需要。另外,陆逊的法律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武昭宣元时期法律思想变迁探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体系,是此前各种政治法律思想的融合,也是以后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中不仅有先秦儒家的思想,也有先秦法家的思想,只是由于其核心内容是儒家的,故世人及后人仍以“儒”称之。很多人认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一确立,汉武帝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之作为统治思想。考察汉武、昭、宣、元四帝的统治实践,并非如此。从汉初崇信法到崇尚德的董仲舒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