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2.
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特殊部分。该群体的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共性,同时,基于"流动"的特性又与普通青少年犯罪不同。在预防和根治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中,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针对流动青少年的特征,我们认为:完善流动家庭功能;规范学校教育方式;引导与城市同辈群体的正常交往;加强社区间的信息互通应该显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流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即一种学校教育.本文在以针对南京市三所民工子弟小学的实践调查和对一些城市儿童访谈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SPSS分析,报告了流动儿童在学校的现状,拟用认知一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解释个体差异,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个体差异与他们对"主流教育"融入度的关系,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他们怎么融入城市,融入"主流教育"的问题,并给以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支持理念一要对流动儿童终身负责。流动儿童中的大多数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想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5.
探索家庭因素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805名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青少年感知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母亲比父亲采用更多过度保护和关怀的教养方式,而父亲比母亲更多采用冷漠拒绝的教养方式。(2)父亲的"冷漠拒绝"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是影响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母亲的"关怀"是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重要预防因素。(3)家庭经济、父母学历和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相比家庭经济因素和父母学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其中,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母亲关怀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积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538名上海青少年震后一个月的生命观、生命关系及日常行为等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地震对青少年具有广泛的生命影响,激发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和死亡的思考,改善了青少年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助人"、"珍惜时间"等正向行为显著增加;同时,挑战了青少年的生存安全感。  相似文献   

7.
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流动青少年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较低,受困心理、失衡心理较普遍,导致犯罪率上升.为推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亟须加强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从构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衔接与贯通机制入手,逐步完善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推动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在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流动"现状态家庭中(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必须以平等的精神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0.
调查结果显示,5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36%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好,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一般.大部分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好,但也有部分流动儿童有自卑感、孤僻感和受歧视感.同质交往是公立学校就学流动儿童的交往特征,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为流动儿童性质的同学和邻居.在私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内部整合程度较高,出现了程度较高的文化融合.但是,这个群体的流动儿童很容易与城市当地儿童发生冲突.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庭经济地位、文化差异和空间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即时     
《中国德育》2014,(2):4-4
正1新西兰调查显示青少年成长受父母影响较大2013年,针对新西兰1194名青少年的全国性调查—第二届新西兰"青少年之声"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会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建议,并且每10个青少年中会有4个表示已经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有用的职业规划指导。这项调查是针对13至18岁的新西兰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些问题都会很坦率地回答,他们被问到了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他们认可的人有哪些、为什么会认可那些人,以及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流动商贩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如何,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在运城市盐湖区对流动商贩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商贩收入普遍较低,谋生手段单一,社会保障程度低,生活满意度差,整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建议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有效改善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引导流动商贩合法有序经营,增进城市居民对流动商贩的理解和接纳等措施改善其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社会对青少年的忽视则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使之成为“边缘青少年”。他们的生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社区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加强社区支持,将有助于提高边缘青少年的生存质量,使其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  相似文献   

14.
王洁 《考试周刊》2015,(29):112-113
户外运动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从人类诞生之初的生存手段逐步演变为当今人类主要的休闲健身方式。城市人正在利用城市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多种城市户外运动,随着城市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它与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与青少年对生态、环保的认识的提高,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的《生活》周刊十分重视城市青年的娱乐休闲问题,指出当时城市青年在娱乐休闲中存在"工作与游戏相混"、"无正当的消遣"等不良现象,阐明正当娱乐休闲的积极意义,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休闲观。《生活》周刊对城市青年娱乐休闲理念和实践的引导,对于当前的青少年休闲教育仍不无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是城市里“流动的花朵”,他们进城后一般会“水土不服”。让他们尽陕地适应城市的生存土壤,和城市孩子共同幸福成长,是城市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襄樊市晨光小学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开展襄樊市“十一五”课题《小学农民工子女心理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其案例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哲学带来了主体对客体的压迫、占有,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对此,应当以主客统一的方式重构自我和"他者"的伦理关系。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生存方法、生命意义等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会产生压力感、虚无感、危机感甚至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所以,应以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出发,重构青少年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提高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微环境中青少年的活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微环境指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社会环境,本研究主要探讨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微环境中所从事活动的特点.采取问卷法对294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是"放松性"活动;整体上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并不是很丰富.最后,对社会微环境和青少年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我多年的班务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少年按党和人民的需要茁壮成长,把党对青少年的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到城市,"迥异于乡村的城市文化,所处的环境暴露出的冷漠和排斥,以及某些缺乏针对性的软硬教育环境",给这些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带来众多的障碍。对流动儿童城市生存情况的研究很多,众多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自卑感、学习挫折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