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代今文、古文两家对于“九族”的说法完全二样: (一)欧阳·夏侯的今文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尚书正义》引)① (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经典释文》及《尚书正义》引)《诗·葛(?)序》:“周道衰,弃其九族。”《毛传》:“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孙。”《毛传》讲法也属于古文派,跟马融、郑玄的古文说相同。  相似文献   

2.
读书刊误     
查阅文史工具书及某些论著,见其中所引文句,或有舛谬、错误、脱漏及颠倒处。今择数则,试加校正。 一、引文舛谬例: 杨树达《词诠》第353页引《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126页:“‘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相似文献   

3.
<正> 韩非以为:“古之显学,儒墨也。”墨子也自信:“吾言足用矣,不可毁也。”(《墨子·贵义》,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学渐衰渐微,但却未亡,诸如“兼爱”、“尚贤”、“节葬”等思想,一直以其独有的文化力渗透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4.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  相似文献   

5.
漫话标点     
传说,在19世纪,德国有个年轻的诗歌作者,给著名诗人、报社编辑奥尔多·冯辑奥尔多·冯达诺寄去诗稿,并附信说:“寄上诗歌,至于标点,我是不在乎的,请您自己填好了。”冯达诺毫不客气地退了稿,也附信一封:“下次来信,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来填好了。”这则趣话,对那些不重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人来说,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让我们再欣赏一下《“友邦惊诧”论》中的一段话中运用标点的精妙手法吧: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  相似文献   

6.
辟(bì) “辟”有“君主”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策“策”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  相似文献   

7.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8.
《清稗类钞》是集清代野史笔记之大成的一部类书 ,民初徐琦编纂。 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该书标点本 ,笔者偶尔发现几处人名标点有误 ,摘出如下 :《考试类》“各项特科之得人”条 :“康熙戊午举博学宏儒 ,得彭少宰、孙等五十人。”按 :“彭少宰、孙”实为一人 ,不当点断为二人。据《清史稿·选举志》 ,该科一等第一名为彭孙 ;据同书列传 ,彭孙官至吏部右侍郎 ,故称“少宰” ;《性理类》“程山学派”条 ,述清初南丰学者谢文氵存“与及门甘京、封氵睿危、龙光、曾日都、汤其仁、黄熙 ,时号‘程山六子’”。按 :句中“封氵睿危、龙光”…  相似文献   

9.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0.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11.
大”、“首要”的意思(“项”有“大”义)。《南史·乐颐之传》附《乐预》:“〔沈〕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如果各表其意,成为偏正词组,就是“肥大的脖子”的意思。如前面所引的“四牡项领”。如果用作比喻义,就是“要害之地”的意思。《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西  相似文献   

12.
91.[豚拍] 即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 豚拍,肩也。”按:此条与[豚肩]均以“豚膊”为释义,但,《辞源》未立“豚膊”条,而此条所引后郑(玄)注,虽两说并存,却因注文没有引全,致使读者尚不能清楚地了解郑玄的看法。这样,很容易使读者将“豚肩”与“豚膊”相混,并把“豚拍”也视同“豚肩”。今查《辞源》此条所引《周礼·天官·醢人》郑 (玄)注全文如下:“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豚拍,肩也。今河间名豚胁声如锻 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礼注疏》上册,第139页。)贾公彦疏:“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  相似文献   

13.
一、命题预测1.文本范围,渐有拓宽。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如:2003年第一个文本《裴矩传》选自《旧唐书》,第二个对裴矩进行评论的文本选自《资治通鉴》;2004年四份全国卷有三份试卷的文本分别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汉书·疏广传》、《晋书·吴隐之传》。可以肯定,2005年高考文本的选择依然会以“二十四史”等正史为主,尤其要注意《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但2004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也有一个不能不引起师生重视的新变化,就是全国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材料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离·儸·罹》一文认为“‘罹’是‘儸’的简化字。”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儸”,《康熙字典》:“从音砢,懡儸,渐也。”《中华大字典》:“音砢,懡儸,渐也……又少貌。”旧《辞海》:“罗我切,哿韵,见懡儸、(酉麻)儸条。”查此二条,均注为“渐”,后者又释为“稀疏貌”。“罹’,《康熙字典》:“音离,……古多通用离,……遭也。”《中华大字典》:“音离,遭也。”旧《辞海》:“罹,音离,遭也。”“儸”“罹”二字,三种工具书均无“简繁”之说。“儸”,音luo,义“渐”、  相似文献   

15.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16.
《管锥编》(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责任编辑周振甫 )第 10 0页引《诗·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牛羊下来———牛羊下括。”按 ,“牛羊”当作“羊牛”。《郑笺》 :“鸡之将栖 ,日则夕矣 ,羊牛从下牧场而来。”朱熹《诗集传》 :“日夕则羊先归而牛次之。”小字本“羊牛”误倒置作“牛羊”。《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 :“按 ,倒者误也。二章经文别本亦或倒 ,但唐石经以下至毛本皆不误。凡各本皆不误 ,唯别本乃误者也———因经注本及注疏本固未尝误 ,不烦正也。”第 191页引《诗·卫风·氓》 :“女也不爽 ,士二其行。”按 ,“二…  相似文献   

17.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18.
“长才”辩     
今年的高考试題中,有一道题是给文言文加标点题的,文字选自《汉书·霍光传》。其标准答案为:“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哲,疏眉目,美须髯。……”按这种答案加标点,“长才”就当作“身长仅只”解。《汉书·霍光传》里,“长才”本作“长财”(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皆同)。颜师古谓“财”通“终”,因而,“长”便指“身  相似文献   

19.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20.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