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体育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力度,积极举办高校体育文化节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之与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体育运动的功能意义处于被小视或忽视的状态,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亦如此.体育课程被一种零散化、非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带偏,体育运动应有的含义或功能未得到正视与发挥,学生也就难以塑造完整科学的体育运动素养.实际上,体育教育远不止教会学生如何运动那么简单,学校应当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塑造过硬的心理品质、如何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进行体育审美为基本目标,而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具体的运动技巧反而是体育教育中最初级、最容易的事.由程明吉、解煜编著的《大学体育教育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一书正是系统揭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含义的系统性体育著作,全书在梳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本着让大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塑造强健身心素质的目的,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创新论述,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颇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环境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环境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改变大学生环境意识薄弱现象,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营造校园绿色体育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绿色体育运动场地、优化校园绿色体育环境的文化氛围、制定绿色体育环境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4.
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开展高校绿色体育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绿色体育理念,充分认识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改变大学生环境意识薄弱现象,营造校园绿色体育环境.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绿色体育运动场地、优化校园绿色体育环境的文化氛围、制定绿色体育环境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发挥大学生提高体育素养的能动作用。高校体育改革有利于高校体育选项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优势,有利于营造自由、自主、活泼、向上、愉快、和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体育教学达到尊重学生、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构建大学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行为,是打造大学生体能的基础,能够帮助其塑造体质形态,强化精神意志。本文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措施,意在构建大学校园健康教育体系,不断研发体育教育新资源,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特征及作用进行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竞技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于为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开始筹办,1992年4月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是东莞市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于2010年6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在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学院坚持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健康美丽校园为理念,把学校的体育教育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相结合,组织与开展时尚体育运动、引进和创新公益体育运动等相结合,以激活的学院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健康意识树立与体质提升中,打造健康的校园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核心在于将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贯通,使校园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换言之,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学校可以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这样,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有助于传播国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教学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探索和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提高校园文化质量,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对当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丈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等,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下、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健身器材与场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提出组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与建议,为提高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服务.  相似文献   

1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俱乐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高校体育俱乐部已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并且,在不断的运行中,推动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实例和文献数据资料的研究,对涵盖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体育俱乐部形式等进行评价,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任务及管理与发展,使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活动中得到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文化反映民族精神与力量。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环境大学生素质、对塑造健全的人格、体格有重要影响,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应在实际工作中寻找有效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深化改革高校教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好坏与否对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完善和塑造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可以从文化表象切入,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其文化内涵。需要从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培育更具生命力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推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就民族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阐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对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以及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民族传统体育融于高校体育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桂萍  石丹青 《考试周刊》2009,(24):166-167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体育教育,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形式,从而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各类体育活动,阐述各类体育精神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完善学生的优良品质。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可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