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宋增文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32-1839
研究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对探险旅游地的科学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基础理论演绎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国际上自然地区游憩规划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的有效手段-游憩机会谱(ROS),着眼于区域尺度,建立了探险旅游机会谱(ATOS),进而研究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探险旅游机会谱可有效用于区域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的研究,"专业级历险探险旅游、较专业级涉险探险旅游、较业余级艰险体验探险旅游、业余级探秘探险旅游"4类探险旅游机会为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分区管理和提出探险旅游项目提供了科学根据.之后进行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机会序列分区,提出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穿越游、唐古拉山探险游等22项探险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3.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资源科学》2016,38(6):1109-1117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提升了经济空间集聚速度。最后,给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提升了经济空间集聚速度。最后,给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张爱平  戚均慧 《资源科学》2014,36(6):1142-1151
中俄界江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潜力区之一,科学评价其生态旅游潜力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中俄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态位理论,结合中俄界江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社区、旅游市场、旅游区位和旅游交通6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impson模型和Pianka模型计算了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研究表明:①中俄界江沿岸14个县市区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评价值为6.15~18.80;②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空间特征明显,漠河、黑河、抚远、密山为I级潜力区,萝北、嘉荫、同江、虎林和饶河为II级潜力区,塔河、呼玛、孙吴、绥滨和逊克为Ⅲ级潜力区,乌苏里江河段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大于黑龙江河段,生态旅游资源子系统与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的相关性最高;③中俄界江沿岸共有69对县市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重叠度大于0.5,占到总数的75.82%,表明其生态旅游潜力要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导致激烈的旅游竞争。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总体发展对策包括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开发特色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和开拓境内外市场、深化境内外生态旅游合作、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了差异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新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资源科学》2020,42(11):2196-2209
体育旅游已成为中国当前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消费的热点。为科学认识大都市周边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优化资源开发布局,本文以北京郊区为案例地,在对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PSTR)分类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8、2008和2018年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休闲娱乐型、拓展运动型和刺激探险型3类;经统计,休闲娱乐型资源数量最多,刺激探险型资源数量最少但增速最快;就资源集聚度而言,刺激探险型>拓展运动型>休闲娱乐型。②北京郊区PSTR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且随距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PSTR数量波状递减;1998、20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PSTR分布由西北向东南演进,且趋向中心城区布局的特征越来越显著,PSTR集聚峰值区由距中心城区30~40 km逐步缩减至20~30 km;3类资源的时空演化格局存在显著差异。③北京郊区PSTR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地形、水系、人口、交通、政策与规划等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因素作用下3类资源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交通是影响空间分布的基础性因素,政策与规划因素发挥着关键性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强化了PSTR的空间格局。以上研究发现对进一步优化北京郊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资源科学》2013,35(4):858-867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平,且旅游吸引物丰富县市的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旅游中心地结构不够均衡,缺乏次一级旅游吸引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补充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省际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慧强  廉倩文  论宇超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9,41(12):2248-2261
开展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制定旅游经济科学发展策略,提高区域旅游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在探讨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从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来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经济系统整体处于较高脆弱、中等敏感、较高应对能力状态,且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省际空间分异明显;②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均呈现“集群化”和“极差化”分布特征,东部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且内部差异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内部差异较不明显;③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是不同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对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对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丰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解决旅游经济质量提升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做了全面分析,认为陕南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客源市场和区域可进入性方面优势突出,在资金、基础设施和知名度方面还处于劣势,在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方面面临良好的机遇,在保护资源、环境与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方面存在威胁。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功能的发挥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为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资源科学》2020,42(7):1262-1274
农产品主产区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需要适度的村镇建设活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构建了一套适宜于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分析了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从村镇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资源环境对村镇建设活动的支撑两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农产品主产区应重点关注耕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耕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②临泽县村镇建设资源承载力大于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整体偏低;村镇建设承压状态两极分化严重,耕地资源以盈余为主,水资源和环境以超载为主;空间上,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呈现明确的“南高北低”分异格局,且形成“沙河镇耕地资源低承载、高承压”“廖泉镇水资源低承载、高承压”“新华镇水资源高承载、低承压”显著集聚区。③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承压状态空间分异是由资源环境本底、发展需求强度和政府治理力度共同决定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的润滑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开展体育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认为“黄三角”区域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孕育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适合开展体育生态旅游项目,并对此开发项目进行策划描述。  相似文献   

14.
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钟林生  王婧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09,31(11):1848-1855
西藏自治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但当前许多资源点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研究该区域温泉资源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从温泉资源价值、区域环境、区域开发综合条件三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采取典型样本调查与区域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将7个地区分成高、中、低3个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包括拉萨市、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中潜力区在昌都地区,低潜力区包括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山南地区.最后提出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策略包括加强温泉资源调查、保护旅游资源、择优开发等,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差异性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级单元旅游业发展效率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效率是衡量区域内旅游业投入产出状况的重要指标。文章选取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2018年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综合效率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及低水平地区分别占评价单元16.11%、17.93%、27.96%、26.75%和11.25%;纯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于地势阶梯交界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规模效率空间上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表现为东南高而西北低;②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特点。冷热点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特点,其中西南、华南、华东地区表现为高值集聚,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依据其发展水平和空间特征划分为辐射带动型、边缘依附型、整体提升型和优化提升型4种类型;③旅游业发展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旅游发展质量、旅游服务水平及旅游资源质量为旅游业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及旅游资源利用转化率是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析中国地级单元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及旅游发展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陆林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5,37(3):581-592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三级旅游板块由一、二、三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挥高铁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促使"旅游高地"不是对"旅游洼地"产生虹吸现象,而是更多发挥"旅游高地"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洼地"发展,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及生态廊道建设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变化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长江黄金旅游带规划以及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点位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基本沿长江水系发生聚集,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交通可达性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区域景区聚集加速;城市休闲型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兴建为城市景区聚集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