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爱国 《文教资料》2008,(34):12-1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欲意识上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尊情重欲的情欲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中的"性不洁观"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欲意识的积极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古代的这种情欲意识融入其极具现代性的情欲意识结构中.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以诗歌入小说的现象由来已久.明代学者胡应麟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他收集了大量小说中之诗歌,并以唐人传奇中之诗歌为中心,对历代小说中之诗歌进行悉心体味,归纳总结,认为小说中之诗歌有渲染意境、以资娱乐等作用,同时提出小说中之诗歌创作应态度审慎,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3.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长期处于尊唐抑宋的不公平评判话语系统中。本文从古代主要小说类型的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主旨等内部要素的演进过程和概念、理论、作品整理等外部因素的运动轨迹切入,综合分析讨论了宋代小说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认为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低于甚至高于唐代,应该对尊唐抑宋的结论重新检讨和估价。  相似文献   

4.
近代小说作为介于中国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过渡性环节,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还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新的结构形式、新的表现手法等近代特征.小说的艺术问题,晚清已经触及,近代对小说艺术问题的关注和阐释,集中在主题、小说创作中的审美虚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小说的语言艺术、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功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文化分析与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探讨郁达夫小说的情欲表达的科学色彩与理想品质。在科学文化的影响下,郁达夫小说对于情欲的态度与认识超越了中国传统对于情欲的单向度的思维路向,具有了几分学理色彩;而且,特别注重情欲理想的建构与价值评判意义,具有明显的理想品质。  相似文献   

6.
魏翔 《文教资料》2009,(27):6-7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汉魏六朝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对小说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本文从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习俗与小说的关系入手,探讨、揭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地位得到提高,功能得到重视,小说艺术得以强调的新观念的影响下,近代小说创作可谓蔚为大观.近代小说是衔接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过渡转换环节,它既明显地带有古代小说影响的痕迹,同时也表现出新的近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尚新磊 《文教资料》2009,(18):111-113
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专题研究的开展,郁达夫小说自身的研究系统得以建立,郁达夫小说研究在创作特色、结构特点、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开拓,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提出一些新命题;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滞缓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使用的研究系统,如何处理好郁迭夫小说研究与郁达夫研究的互文性,也即是促使综合性研究系统的生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最具现代性、先锋性,以重情感的真与美为轴心构建起浪漫抒情的"自叙传"小说理论体系.他从重主观情感、"表现自我"出发探索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和小说文体性质;他又以坦露内心忧伤情感、迷恋自然铸成其浪漫主义;对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论述和小说批评,仍然以情感的真与美为原则.他是"主情主义"的小说理论家.  相似文献   

11.
曾麒霖 《文教资料》2012,(18):20-24
郁达夫在小说经常用"月"的意象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等,"月"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塑造、异国文化与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等,使郁达夫在小说的构建中对"月"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小说文类在20世纪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提升.其中,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又成为小说史学兴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蔡元培长校的北京大学,将小说纳入大学课程之中,不仅使之进入最高学府,提升了其文学和文化地位,而且培养了以小说为研究对象的新一代学者,实现了学术的薪火相传,成为五四新文化主张以制度化的方式得以落实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十分独特的一类,这不仅体现在小说自身的文本类别与形制等方面,也体现在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方面。自《庄子》中首次使用“小说”一词,历代以来,“小说”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这显然源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的不同,亦即人们小说观念的差异。综观之,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及刘知几《史通》为代表的亦子亦史的小说观,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的小说观,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在这种主流的小说观念之外,视小说为游戏三昧之笔的观念却也顽强地坚持着,并最终带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15.
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明清小说为例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郁达夫《〈沉沦〉自序》中提到的"解剖"二字,分社会/个体两个层面指出"精神分析"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所代表的"欲望满足",而"精神"的困扰与创伤以及切入创伤所"解剖/分析"出来的"身体"之病征,又引发了道德层面的纠葛和拷问;在此基础上,将这诸种因素置于民族国家语境以及自叙传小说形式的讨论中,探究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为现代中国道德提供了怎样的开创性命题。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废名、沈从文、萧红,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他们的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故事情节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小说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抒情性,追求"小说的情调"和"小说的意境";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三是五四时期追求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借鉴了日本私小说“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但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标准的影响,郁达夫在叙述人称与视角的使用以及文本中叙述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不同于日本私小说作家的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经史文化谱系中,子部小说因其“小”而被主流文化所轻视,处于“子书之流”的文化边缘性地位,这反而让子部小说获得潜在的虚构空间。但子部小说本身比附经史的价值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说的虚构能力,使之无法与现代小说相衔接。  相似文献   

20.
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明清小说为例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