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我国电视的主要的弊端是农民话语权的缺失。本文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原因。提出让我国的农民也在电视的民生、新闻中取得应有的话语权,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为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做出媒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取得成功,一方面是竞争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电视民生新闻正在满足受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强烈渴求,是新闻贴近性的现实表达。它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一是推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民生新闻这个过去新闻的死角改造成新闻亮点;二是  相似文献   

3.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么,什么是电视民生新闻呢?正如“新闻”定义的众说纷纭一样,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还是形成了其基本的共识,比如电视民生新闻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等。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着手,并结合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长久以来,媒体的镜头大都存在两种倾向:—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民生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它大量报道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比如交通事故,比如被骗被盗。鉴于此,有些人便认为这些事无足轻重,通俗猎奇,只不过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其实,民生新闻的重点,不仅在于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民生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它大量报道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比如交通事故、被偷被骗等等。于是,有些人便认为这些事无足轻重、低俗猎奇,只不过为人们提供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  相似文献   

6.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4):59-59
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它的主要特点是: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确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逐渐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样式。它追求取材的贴近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富有特色的“说”新闻方式和短、平、快的风格迎合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收看的需求,大众立场、平民视点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的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这确实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民生新闻持续升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视民生新闻以新闻话语权的下行,推动电视新闻的变革;以市场的高度认可,推进电视产业化进程。但是,因为过度娱乐化的传播策略和市场化诉求,又使它很快滑入到软化新闻、忽视社会公共利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语态,它在受众话语权的回归、新闻视点的下沉、报道方式上的出新等方面部给中国电视新闻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但是随着民生新闻的日趋发展,地方台播出的民生新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民生新闻作为百姓与政府的话语平台,地方台如何去搭建好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为民说话,成为地方电视台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从传统意义上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一般认为,民生新闻是从社会新闻中提取出来的,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起民生新闻,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目前,无论广播还是电视,每个台都有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在这里,百姓心声得以表达,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话语权交给了受众,作为新闻媒体我们为受众搭建起一个平台,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百姓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辽宁  相似文献   

12.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当下最受人们欢迎的新闻类型之一,为了更加贴近百姓们的生活,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方式和策划角度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大部分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主要是将普通老百姓当做新闻事件的主体,将话语权交给人民群众,以平民视角看待某个新闻事件,极大体现了"民本取向"的主体思想,因而民生新闻引起了百姓的关注和共鸣,提高了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本文结合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以"民本取向"的主体思想为前提进行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策划,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贵平 《新闻前哨》2009,(10):55-56
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开始兴起,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电视传媒的主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是电视新闻理念和节目形态的一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电视民生新闻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日益明显。一些民生新闻远离重大时政报道。回避主流话题和主导舆论,止于表层地堆砌日常琐事: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样态失范.流于随意.叙事风格低俗化。这些势必有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成了电视新闻的一种重要报道样式,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一、以社会新闻做基石。民生类新闻栏目坚持平民视角,关注民生民情,为社会大众排忧解难,将话语权交给社会大众。报道的重点是社会大众,焦点是关注民生民情,重在讲述社会大众自己的故事,通过对社会大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典型细节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是公众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同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有着很大的关系。民生新闻就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通过对民生新闻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构建民生新闻中的公众话语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强烈渴求,是新闻贴近性的现实表达.它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一是推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民生新闻这个过去新闻的死角改造成新闻亮点;二是现场报道,突出第一时间的新闻价值;三是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四是提供信息,适应快速的生活变化.但是,民生新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陈淼 《新闻实践》2005,(7):57-57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去关注和解决。一、民生新闻要通俗,不能“媚俗”民生新闻要通俗而不能“媚俗”,就要切实把好二者的度。有些民生新闻内容琐碎,形式流俗,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开掘;有的甚至打着民生新闻的招牌,挖空心思地变相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走出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晓婷  罗忆 《东南传播》2010,(11):85-86
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起云涌,形成了遍及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浪潮。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毋庸置疑,它已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唤起了公众看电视的巨大热情,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收视高峰背后,电视民生新闻也走入了某些误区: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局限于事件表面、缺乏深度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现今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相似文献   

20.
金璐 《新闻爱好者》2010,(11):171-172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红红火火地走过了八个年头。打开电视,几乎各个频道都有民生新闻的身影。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无处不在,虽然它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热度也有所衰减.但是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环境的不断变化,电视民生新闻也需要总结经验,走上开拓创新和深度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