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安石认为大宰与小宰的职责要求不同,以道揆事是大宰的职责,而小宰的职责就是按照事情的规则来办事,与大宰首先和主要"以道揆事"的要求不同。因此,就说小宰"不豫道揆",这种思想显然是为新法的推行做张本与辩护的。  相似文献   

2.
膳夫,又称膳宰,是周代负责王室饮食和祭祀膳食的官职,在西周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还有传达王命,参与国家行政和军务的权力。膳夫作为周代的职官,对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地位以及发展状况都深受周代礼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与谏议、封驳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谏议并不是一种政治制度,不能对君主实行制约,唐贞观时也是如此。封驳制度,也只是制约宰相权力的。“谏官随宰相入阁”制度更是限制宰相权而非限制皇权。  相似文献   

4.
宰予,孔门弟子之一,通过《论语》中"宰予问五帝之德""宰予问三年之丧""宰予问仁""宰予答哀公问""宰予昼寝"这五个对话,表现了他另类的叛逆思维与怀疑精神。宰予并不是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是一个利口雄辩、富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5.
"宰予昼寝"之所以成了千古话题,从本质上说不在于考证宰予白天睡大觉的原因,而在于评价孔子的是与非这一根本问题。其实,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显然是孔子对宰予白天睡大觉的一个批评,或者说一个师长因为恨铁不成钢而说出的几句气话。除此而外的解释,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6.
“宰予昼寝”之所以成了千古话题,从本质上说不在于考证宰予白天睡大觉的原因,而在于评价孔子的是与非这一根本问题。其实,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显然是孔子对宰予白天睡大觉的一个批评,或者说一个师长因为恨铁不成钢而说出的几句气话。除此而外的解释,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7.
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权下纳百官,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以牛后腿肉为原料,钡0定pH值、剪切力、蒸煮损失等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状况,以确定宰后放置不同时间对牛肉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宰后放置时间对牛肉各品质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牛肉的pH值随着宰后放置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于宰后4d达到极限pH;而蒸煮损失的变化趋势则相反.肌肉的剪切力在宰后1d内显著增加,24h时达到最大值,当放置较长时间时,剪切力随着宰后时间整体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
宰予,字子我,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或者说很另类的一个。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宰我的出名与孔子那句很有名的骂人话有关。自古而今,“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用在谁的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缺点太多毛病不少,或智商太低脑子不够转儿,根本就不可造就难以成才了。而被孔子下了如此断语的这个人物,就是宰我。  相似文献   

10.
宰予是孔门私学中最擅长言辞的弟子。孔子对宰予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宰予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言实乃信"——孔子对宰予言语能力的评价教育艺术;三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对宰予的惜时教育和诚信教育艺术。此外,宰予与同门弟子的关系也值得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1.
宰相论     
任命宰相统管一切日常政务,是中国封建君主的一大发明。中国的宰相为数众多,可分如下几类:开国宰相;太平宰相;出将入相的宰相;权相;贤相;奸相;贪相;无所作为相;傀儡相等等。举凡良相,都善于抓大事。劣相们也有一些共同特点。中国君主制下的宰相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一直认为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通过《二年律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相权并不完全独立,御史大夫比丞相承担更多的日常政务,对丞相进行监督与牵制,这是封建官制不断加强皇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唐朝的宰相称谓有22种之多,可分为正式宰相、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平章事、同三品等五种类型,后两种类型是唐朝首创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发展过程,最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一种称谓。唐朝宰相称谓的这种变化规律,是与当时盛行的使职差遣制度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庄周聘相的历史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学者所关注,从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前人考证的考察来看,庄周聘相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这就确定了庄周聘相的性质是寓言而非史实。  相似文献   

15.
史弥远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史浩以藩邸旧臣际遇储君而拜相的政治模式。作为景献太子的藩邸臣属,史弥远凭藉东宫之助,在诛韩之变与排击政敌中获得胜利并得以起复拜相。及景献太子死后,史弥远察知有望出任储君的济王竑不利于己,便积极培养贵诚(理宗)以取而代之。理宗即位,史弥远又独相九年,且泽荫惠及子孙,从理宗的优礼、保全、重用等举动中可见。  相似文献   

16.
侯震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40-141
汉族宰执在金末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金末统治者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对汉族宰执的任用采取了笼络和限制的双重政策,拟对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的任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8.
史载张说"三登左右丞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所谓"三登左右丞相",并不是作了三次宰相,而是指其在开元年间作了三次左右丞相,分别是十三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十七年八月;张说确实作了三次宰相,即所谓"前后三秉大政",分别是睿宗景云二年正月至本年十月、玄宗先天二年九月至本年(开元元年)十二月、玄宗开元九年九月至开元十四年四月;所谓"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应是从久视元年张说参预修撰《三教珠英》开始成为修书学士到开元十八年卒。  相似文献   

19.
"加号入相"现象由隋朝发端,在唐朝发展并最终走向定制,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用乃至用字、音韵等诸多方面详加考证,有助于深入探讨和研究唐代皇权和相权之间、相权表现形式变化前后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国家宰辅制度中出现"加号"现象对后世中央政治制度与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