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晓方 《新闻前哨》2011,(4):93-93
夸饰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但即使是文学创作,也要用得好恰到好处,否则就违背了事理,正像刘勰说的“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相似文献   

2.
时下,不少宣传部门缘于扩大本地区、本单位知名度的目的,层层下达在上级新闻单位上稿,尤其是上大报、上头条新闻稿件的硬指标,实可谓用心良苦。然而,颇今“杞人”忧天的是:如此这般靠硬性摊派“榨”出来的新闻,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便不可能有新闻。它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既不可仅凭热情,向壁虚构;也不能源于生活,随意拔高。新闻只能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其生命就在于所反映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因此,当有关部门只下达了新闻上稿指标,而不可能额定本地区…  相似文献   

3.
要使新闻生动,首先依靠生动的事实材料。生动的材料主要依靠深入的现场采访来获得。新闻的生动性,绝不能依靠华丽的词藻,更扯不上依靠“夸张的语言”了。新闻要准确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新闻语言的生动性,要服从准确、鲜明、精炼的原则,要力戒那种粉饰雕琢之风。在新闻中堆砌大量形容词和形容附加语之类的东西,会减低说服力,削弱新闻的宣传效果。当然,这不是排斥记者应该在语言文字上深下功夫,我们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6):114-11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轧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件事本身就已十分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但记者偏偏加上一笔:"真是社会主义好啊!"似乎不这样写,别人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5.
谁说预见是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性和预告性新闻是以既定事实"预测本身"和"新闻由头"为主体,符合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原则,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并不矛盾。但是,将"将要发生或预计要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补充进定义,显然是不合逻辑、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几家新闻期刊都登载了向星同志的文章——《一瞥惊人——夸张标题》.我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夸张标题”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清,读者容易误解.向星同志文中要表述的意思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格制作标題,但如果离开文章,亦可理解为“标題对于新闻事实的夸张”。其次,标题的首项要求是准确,而“夸张标题”的概念与此相悖,会给新闻真实性带来干扰.正如向星文中所说:“夸张毕竟有‘夸大其词’之嫌,所以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一定要慎重”。我以为,不仅“使  相似文献   

7.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8.
新闻姓真也姓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说其姓“真”,即突出强调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说其姓“新”,一指新意,一指新近,涵盖了内容和时间两个概念。这就使新闻区别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尽管这样,新闻也并非与创新无缘。诚然,新闻事实本身是不能妄加创新和创造的,否则就是歪曲就是编造就是假新闻;但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存在着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过去只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实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事实无数,99.9%不可能成为新闻,新闻应该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没有新闻价值,即使写上"本报讯"也无人认可是新闻。  相似文献   

10.
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见《新闻业务》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的论点。他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以运用夸张手法,但要反对浮夸。他认为“浮夸”会使报道“有损于事实,失信于读者”,而“夸张”则可以“增强言语和文章的气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能“增添表现力量”。什么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来源与新闻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笔者认为,报道不是新闻的邻近的属概念.报道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传播,新闻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反映.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某种思想、观点、认知,反映的目的是让自己产生某种思想、观点、认知.报道和新闻不是属概念和种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报道的外延、内涵和新闻的外延、内涵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事实和数据要核实,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通讯是新闻文体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文体。 作为一种对新闻事实进行详细报道的新闻体裁(说得更准确一点,是新闻文体群),通讯所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这一点,当是没有疑义的。 同新闻评论相比较,它着眼于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或者在详尽报道人、事的基础上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分析;而新闻评论则仅将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作为引起议论的由头,重心放在对事件或人物的评析和论理上。 与同是以报道事实为主的消息相比,通讯显得更详尽和生动。消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变动所作的报道,通常是粗线条的,轮廓式的。而报道同样的内容,通讯则往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要展开更为生动的叙述(包括细节描写)。它并不像消息那样拧得干而又干,而是保留了许多血肉丰满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孟彦 《军事记者》2005,(8):12-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凡是违背实事或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它大体可分以下几类:无中生有,事件主体原本不存在,完全凭想象杜撰、编造、臆测;颠倒黑白,“挂着羊头卖狗肉”,把正的说成负的、好的说成坏的;夸大其辞,“扯大旗当虎皮”。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注水”、放大、拔高,把芝麻说成西瓜;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相似文献   

15.
陈丽 《新闻窗》2013,(2):15-15
关于新闻的定义,陆定一说它是"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传播学理论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等。这些定义有一个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一、新闻的真实美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闻事实认证的方法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①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事实,尤其是新闻事实,在理论新闻学建设上,应该是具有奠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你想让文章写得生动些吗?那最好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这确是经验之谈。用新闻术语说,就是:让事实说话,在行动中写人。但少用不等于不用,要说新闻一律不用形容词,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准确地使用形容词,也能使文章熠熠生辉。不过有一条原则,是宁精而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的"报道"二字,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报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反映.只有经过"报道",即经过记者头脑的选择、加工、制作,事实才能成为"新闻".第二,有了对事实的采访,有了选择、加工和制作,还要经过记者编辑用文字、语言或图像表现出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广泛传播.第一层意思,揭示了新闻工作者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立场、世界观是何等的重要.第二层意思,则说明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像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9.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3,(1):64
著名学者陈力丹:"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陈力丹于上月撰文指出:新闻要对现实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但在许多报道中都不负责任地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新闻用语,如"日前"、"据悉"等等。他说,"日前"即"今天之前",从字面理解,"之前"无限远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说是"日前",这种时间的交代等于没说。大多数所报道的事实当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风指的是写作新闻作品的风气。它既包括新闻工作者报道写作新闻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新闻作品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好的新闻文风可体现在以下方面: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这就决定了新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