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两位短篇小说大师,一位是俄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大作家契诃夫,另一位是法国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文坛巨星莫泊桑。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契诃夫在他从一八八○年到一九○四年这个占世纪四分之一的岁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曹乃谦的短篇小说《晒阳窝》虽然没有强烈的节奏、浓重的色彩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北方贫困山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平中出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日本籍作家。东方传统的文学底蕴和当代西方反传统的文艺思潮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得到巧妙的融合,特别是作家早年接触到的西方存在主义理论更是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本文通过萨特的哲学观和文学观来探讨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生活下降者》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短篇小说家指的是十月革命后出现的苏联作家,这是一个横跨近百年,在空间上涵盖整个前苏联的作家群落,分析他们的创作特色,吸收和借鉴其中有益的东西,对贵州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亚·绥拉菲莫维奇的短篇小说给人一种岩石般粗糙的感觉,作家笔下的人物象是斧劈出来的,线条粗犷,色调明朗,草原上那无边无  相似文献   

5.
胡椒树———希望澳大利亚短篇小说《胡椒树》评析吕道利澳大利亚作家DalStivens的短篇小说《胡椒树》(ThePeperTree)象一首散文诗,清新怡人,朴实无华而含义隽永。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父亲”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理想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抗战文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台湾作家赵淑敏所著的《松花江的浪》在当代和平语境下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追溯。萧红和赵淑敏作为东北籍的女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语境下“抗战叙事”的不同风貌。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抗战叙事”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短篇小说《六月演奏会》中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 让两名儿童来讲述发生的故事.透过这样不谙世事的儿童眼光, 男权压制下女性生活的压抑被儿童不经意间揭示出来.而这一点似乎也正是作家创作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作家的审美趣味性、作品的审美反思性、小说艺术力量衍生的启示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湖北省恩施作家陈步松的中短篇小说集《爱情遗留问题》的艺术品格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何捷 《阅读》2024,(26):12-17
<正>重庆是有名的山城、雾都,是“红色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名家的传奇故事——在天官府8号小楼上,郭沫若开始了历史剧《屈原》的创作;在北碚,老舍开始了《四世同堂》的创作;陶行知在这里创办了“育才学校”……抗战时期,作家冰心曾居住于重庆歌乐山上的“潜庐”。冰心一生为儿童写了很多短篇小说、散文和诗,她的文字中充满着对大自然和童年的歌颂。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短篇小说创作延续了传统小说的市井特色。在其短篇小说里,老舍塑造了职业特色各异的市井小民形象,并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观照;在日常化的书写策略下采取底层视角,对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审视,并使用说书人的叙事笔法对这些市井小民的世俗情趣进行展示和书写,体现着老舍短篇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对老舍短篇小说强烈的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探究,也为研究老舍短篇小说的市井特色寻找到了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恐怖小说.他的恐怖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又对其进行了扩展.<厄舍屋的倒塌>是一篇优秀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小说从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心理刻画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作家。他的小说,思想内容怪涎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在艺术风格上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小说迥然有异。在文学领域中,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为后来现代派文学开了先河,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短篇小说《变形记》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自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问世以后,有关艺术形象的‘变形’有了新的开拓。”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中,《变形记》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主体意识第一次深刻而隐秘地揭示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所展示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作品是作者心态的凝聚和情感的深化,透过“甲虫”的表层,暗涵着内隐的、无形的深层结构。这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蕴涵着特殊的审美情感趣味、伦理道德规范,主体自我意识。(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具有重“礼”轻“体”,且对传统礼仪表现出皈依与反叛的两面性等特点;探索了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的影响,认为:使传统体育脱“俗”向“雅”,去竞技化而促进礼仪体育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约束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使部分项目脱离群众并走向神秘化。  相似文献   

15.
梁山丁是东北抗战时期重要且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是东北"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梁山丁的创作正是以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展现了抗战时期东北农村与城镇的社会图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对东北民众的经济摧残与精神伤害,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赖以及对家园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鲁迅、张爱玲都对传统家庭文化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尖锐抨击与批判,两位作家都批判了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家庭至上”倾向,“寡妇”现象和“老人中心”倾向等劣根因素,所不同的是,鲁迅侧重于对“吃人”文化的整体性反思,张爱玲则揭示了封建家庭文化对人性的异化,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人性中的至恶至丑。不过两人殊途同归,都揭示了传统家庭文化中“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恶性循环链  相似文献   

17.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霍桑是美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家,短篇小说是其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了霍桑短篇小说《美之艺术家》中主人公沃兰的形象并试图挖掘霍桑赋予他的深刻涵义。艺术家是霍桑笔下众生中一个频繁出现又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塑造他们的同时,霍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自己。此外,沃兰对超凡之美的追求过程向我们展示了霍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文学传统和时代背景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一篇小说为载体,讲述了两个故事。探讨了人对传统的顺从,揭示了女性做出牺牲和长期受歧视的社会现实,更触及到人性最深处的原始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伦敦观察:故事与概览》的18篇短篇小说中,采用了“去心理化”的写法,即将心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其中的女主人公们脱离日常生活之外的心灵的孤岛.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莱辛从叙述者的角度、道德思想的外化行动、心理与现实的和解、象征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引导读者对当代女性的心理状况作了“去心理化”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