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全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122-130
千余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载入史部,后又被置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类书在目录学中的演变根源于不同时代的类书发展状况,更体现了古人对类书的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3.
何跞 《图书馆学刊》2014,(3):126-128
《四库全书总目·类书》体现着清人对类书的学理认识.考察类书在内容上“兼收四部”“专考一事”与在形式上的自成体例,其在经史子集中独关子部集部而无关经史所体现的“事”“文”属性,以及其对社会各层人群的不同使用价值,从这3个方面可以大致窥见类书不同于其他四部书籍的殊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正史史志目录中,汉宋之间类书所属归类不同。实际上,这种不同正暗示着近八百年历史中类书发生嬗变的信息,即类书在编撰上由唐代之前的"抄录事类"到之后的"事文兼用"的嬗变,类书在阅读上由唐代之前的"览"到之后的"记"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艺文类聚》改变了以往类书“事”和“文”分别辑录的做法,创造了事文合璧的新体制。这种新体制的创立,是对前代“专取其文”的类书和“直书其事”的类书的编纂经验的借鉴、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选取诸书中与“月”相关的事类,通过多角度对比,总结《骈字类编》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与《子史精华》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这几部类书在材料的运用上是各自独立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辗转稗贩这一历代类书编纂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7.
<正> 《皇览》,是类书之祖。王应麟《玉海》言: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建云台者非一枝,成珍裘者非一腋,言集之者众也。《四库提要》卷一三五吴淑《事类赋》:类书始于《皇览》……众多文献皆说明了这一点。兹不赘述。然而,《皇览》是在怎样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抑或是偶然?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知识分子,即“士”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正是笔者切望探索的。一、个体觉醒——文的自觉——类书出现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小资料     
类书 :古代加录若干或某一门类的资料 ,按照一定类目编排 ,以便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特别为“辑录群书 ,以类相从”,故名类书。中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以后各代均有编修。类书一般分为辑录各类资料的百科性类书和专录一类资料的专科性类书。类书大多按类编排 ,另有少数按韵编排。对于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史事掌故、名物制度及辑录佚文、校勘古籍等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类事类书 :类书的一种。汇集古籍中人文和自然科学及其他有关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分类编辑成册 ,可供考订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源流之用的类书。如《…  相似文献   

9.
论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书目和类书编制的发展简史,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书目、类书编制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的类书起源很早,《三国志·文帝纪》中记有“……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几千余篇,号曰《皇览》。”这当是其发端。南北朝时已有发展,隋代的《北堂书钞》,唐代的《艺文类聚》已有较高水平。宋代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已有“类书类”。可见宋代时已有较多的类书撰成。宋代类书,数量多、类型全,《册府元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册府元龟》一千卷,字数达940万。宋真宗(赵恒)因他父亲宋太宗时编有《太平御览》等类书,于是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新编一部类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相似文献   

11.
网络百科全书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方式。网络百科全书的成功依赖于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本研究从网络百科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社区成员的知识贡献。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建立了网络百科社区管理机制同成员参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成员对网络百科系统的社区认同和义务,以及网络百科社区的百科协议和编辑原则、优质词条的评选及积分和等级制度对成员的知识贡献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百科全书是传统百科全书以互联网为载体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百科工具书,它仍不能离开百科全书的原本性质,而成为信息搜索引擎一类的工具。网络百科全书的最大优势是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可以实时修订,随时更新和能创造出知识的多样表达方式。交互式多媒体百科全书,可能是创制网络百科全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国内关于网络百科全书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并为网络环境下百科全书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重新划分网络百科全书的类型,探讨了我国未来网络百科全书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线百科主题覆盖面和用户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学科领域及不同类型的用户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用模式,因此需要从研究人员对在线百科的引用特征和引用类型出发,深入分析在线百科的用户需求和利用特征。[方法/过程]以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以下简称“图情领域”)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引用在线百科资源的论文数量及引文数量、时间分布、主题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引用类型等多个指标,探析图情领域期刊论文在线百科的利用特征与规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我国图情领域学术研究过程对在线百科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引用在线百科的期刊论文研究主题集中在图书馆、当下流行的信息技术和概念等相关方面,以非实证性研究居多,引用频次较高的期刊和机构主要是排名靠前的核心期刊和高校,引用较多的作者群体多为女性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引用类型依次为对非图情专业术语的引用、图情专业术语的引用以及网站和词条本身的引用。最后从在线百科词条质量和信息聚合两个角度对这一现象和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网络百科全书的诞生。从一开始的传统百科全书的网络版,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在线编纂的网络百科全书的出现,说明网络百科全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总结了网络百科全书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The technology for creating an Internet-Encyclopedia on Ecology is described. The Encyclopedia consists of two main functional blocks: the block for preparing the encyclopedia database for public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block providing a user access to the materials of the Encyclopedia that are placed on a website. The block for preparing ensures the input, accumulation, and storage of encyclopedia articles, their editing, provision with illustrations, cross references, and also data for realizing search mechanisms and auxiliary information. The second block ensures service opportunities when using the encyclopedia in the Internet.The preparation for the edition of “The Russian Ecological Encyclopedia” in the printed form has been started in parallel with realizing this project for an internet-encyclopedia.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的百科全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百科全书管理系统Web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分析了系统设计目的,介绍了百科全书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Wikipedia is a free online encyclopedia. The encyclopedia is openly edited by registered users. Wikipedia editors can edit their own and others' entries, and some abuse of this editorial power has been unveiled. Content authors have also been criticized for publishing less than accurate content. Educators and students acknowledge casual use of Wikipedia in spite of its perceived inaccuracies. Use of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as a reference resource in scholarly papers is still debate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Wikipedia has led to an influx of research articles analyzing the validity and content of the encyclopedia.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articles on academic use of Wikipedia. This analysis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Wikipedia in relation to the scope (breadth) and depth of its contents and looks at content validity issues that are of concern to the use of Wikipedia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y seeks to establish a reference point from which educators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scholarly use of Wikipedia as a reference resource.  相似文献   

19.
论文在概述网络百科全书的概念、类型及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网络百科全书发展的六大趋势:合作化、集成化、系列化、多元化、智能化与“维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