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是初中语文教师。我给学生讲《〈论语〉二则》,学生对孔子不甚了解;讲《孟姜女》,学生不知道秦始皇是什么人;讲《老山界》、《草地晚餐》,有的学生甚至不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知道陕北在祖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不知道四川、甘肃是省份!我很生气,又很纳闷,这些史地知识按道理都已经学过了,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呢?带着这个问题,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旬,我向来自各地小学的我校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个别调查。发现不少小学五年级的史地教学,都没有完成部颁教学计划。有的学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章节没有讲完。有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的史地课用来上语文、数学;有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的史地老师很少讲课,只叫学生自己看书;还有的同学说,他们的史地课由校长兼任,而校长外出时间多,课讲不完(附带提一下,当  相似文献   

2.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本课的课程标准为"观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要求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现将我的教学思路和课后反思与大家分享,望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3.
结合小学史地课有关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是加强对“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史地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地理的兴趣,增长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运用史地知识,不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些课外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两史一情”的教育,又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知识。 1.编辑“历史之窗”小报。要求学生按“‘两史”中故事人物、重大事件或结合“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出专辑.如《历史入物与变法》《近代伟大爱国人物轶事努等.把小…  相似文献   

4.
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好班级是被"抬"起来的,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适当的夸奖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成为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文理分班后,学校对我委以重任,让我担任政地、史地两种组合混合班的班主任。走马上任伊始,看看班级正襟危坐着一群本年级的时代"风云人物",貌似整装待发,随时即可伺机而动,我似乎看到随时可能爆  相似文献   

5.
合理地利用乡土教材,丰富学生的乡土史地知识,是我们历史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宿迁市教育局编写的《可爱的宿迁》一书,是一本较好的乡土教材。我就小学史地教学中如何用好这样的乡土教材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以全国通用教材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补乡土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历史课本《三大战役  相似文献   

6.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为教学效益,是履行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和历史"必修2"为例,尝试研究史地科际联系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一、研究背景"史地不分家",自《隋书·经籍志》起,沿至《四库全书总目》,一直将地理列为史部(我国古代图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古今中外,治沿革地理学(历史人  相似文献   

7.
从教九年来,一直坚持抒写和整理自己的《班级日志》,它伴随着我在班主任岗位上成长,也记录了我个人对班级管理有效方法的探索过程,它更集中体现了我自己的班主任观。正如我在《班级日志》中写到:"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特色的、人文的班级;一个最值得肯定的班主任是能与学生一起成长,能和学生一起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教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但课外的教育活动阵地也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近几年来,我组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鼓励下,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其中经常坚持的一项就是定期出版了"史地窗"墙报,现把"史地窗"墙报中历史部分的情况简介于下."史地窗"自1962年创刊以来,每周一期,已连续出了七十多期."史地窗"的版面长四米,宽一点五米,分成四版,每期主要文章不超过三篇,全刊文字共一千五百左右.文章,力求短小精悍,每篇一般在三百字左右,只讲一两个具体问题,使学生能用两三分钟时间读完.长篇的可以分期连载,专刊才用全  相似文献   

9.
宋代史地杂咏是古代咏史诗发展中的又一变体,它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咏史组诗的余风流韵,专咏一城一地之风土及古迹,史地结合,以地系史,更多具有地理掌故的倾向,开咏史与地理结合之风气.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25种,与地方志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史地杂咏在为地方志广泛引用的基础上,其史地价值也逐渐被读者所了解认识,甚至被录入地理著述中,实现了文学与地理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民国史地教育的基本概况《史地周刊》系《大公报》一副刊,于1934年9月21日由史地周刊社主办,顾颉刚担任主编。《史地周刊》办至1937年7月23日停刊,在其存在的三年时间里,基本每周刊发一期,总共出版146期。《大公报·史地周刊》产生于特殊年代,在教育理念上,民国史地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民国时期,大多数中学教师进行史地教学时会结  相似文献   

11.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是备课的主要工作。教学中,我还体会到,史地教师除做好以上工作还应该注意有关史地资料的积累,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8,(29):141-142
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史地知识的整合,这不符合新课改对于追求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全面地进行历史学习。教师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并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角度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史地知识的研究分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探讨史地知识的整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生活》这本书我很喜欢,虽然它编撰不久,几经修改,称不上完美,但它与经济生活的实用性不同,与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不同,与哲学生活的抽象性更不同,它就在我们身边,更加"生活"化。我更愿意在课堂上把它上出"生活"的意味,让它如一道刚出炉的佳肴,"色,香,味"俱全,让学生这群"食客"垂涎欲滴,大饱口福,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这本书的全部"营养"。《文化生活》这本书我已经上了两遍,这本书分为四单元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中国西南区域研究(1840-1960)"科研创新团队协办的"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  相似文献   

15.
《史地新论》是杨鸿烈早期史学理论代表作,也是杨氏《史学通论》与《历史研究法》等后期史学理论著作的雏形,最能反映作者早期的史学思想。《史地新论》对历史学的目的与功能,史家的态度与道德,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全书突出反映了作者"实录"的史学思想及通识的治学特色。杨氏求真的史学价值取向以及对垂训治史倾向的批判,依然对我们如何处理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逐渐领悟了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而于老师所说的情就是指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为此,教学实践中,我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实践与教材、学生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对待一直被学生称之为"老大难"的习作教学,更是分散难点,实施阶段目标(低年级说话、写话;中年级片段;高年级现场成文),切实贯彻落实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注重激发习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发展个性,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先进理念,进而达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2000年新纪元开始之际,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进军号角声中,《西北史地》杂志却要与亲爱的各位作者、读者暂时告别了。回首我刊从1980年创刊至今,已整整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在此新千年之禧的前夕,我们特向20多年来支持和关心过我刊的所有作者和读者表示由衷谢意。20年来各位作者的’大作,使《西北史地》成为国内外知名刊物之一,使本刊有了“小禹贡”之称。20年来各位热心读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我们从1987年起能在没有一分公款支持的情况下,有勇气走上自负赢亏、自办刊物的艰难道路。我们创办《西北史地》,…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今年带的是高三文科班,一个是史政,一个是史地。开学伊始,倍感压力。对文科班的学生,早有耳闻:感情细腻、敏感好动,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在高二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我这位带惯了物化班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次挑战,最起码从心理上我是相当发怵且十分谨慎的。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绝不为过。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见识了传说中的捣蛋分子的威力。当我以犀利的目光扫射整个班级时,竟发现有三个学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数学教材(苏科版)》每一章节的导入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我的教学体会。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  相似文献   

20.
数学知识在浩瀚的文化领域早已是一枝独秀,风靡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其运用之广泛关系到时代发展之速与社会进步之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事实上,小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与他们的数学思想密不可分,鉴于此,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不同角度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教学思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