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篇阐述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衰的经验教训,指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世界史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国际影响,主要是说明它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史学界出现的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偏向,刘大年、龚书铎等著名史学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以及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正确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对于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篇阐述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勃兴的时代条件,其成长繁盛的气候和土壤,以及它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既有脉络相互承接的传统本性,也有张扬个性特征的时代品格,它的勃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现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4.
本篇主要从“史学关联”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与西方史学的渊源联系。阐述19世纪40年代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以后,它与西方史学从对抗到对话的历史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既矛盾而又融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近现代世界史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精穷史学奥蕴,晓中外史学之奎业,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学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在史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我们以深邃的启迪,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国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问题大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跟踪研究的学者不太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和历史脉络了解不够,知之不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思想史梳理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中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并为中国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是一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弘扬的经验,也有我们值得记取的教训。只要我们全面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史学研究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史学及西方先进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多元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就一定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2017年,国内史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甚为活跃,在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近代史学史、公众史学与口述史等方面,佳作频出,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利用丰富的史料,从多个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推动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入,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上升的道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六个阶段,其中,既有辉煌的成绩,又有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总结成绩和经验,对于肯定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果、基本特色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21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者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我们不仅要坚持这个理论方向,更需要探索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必须发扬我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教育史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而对教育史学的目的、方法论以及价值诸方面作深入探讨,避免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路体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在这个过程中,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努力做到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内容、新体系、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则纲的《史学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高潮中出版的一本史学理论研究著作,新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该作中都有所体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两种史学形态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李则纲“纂述群言”,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史学的学术谱系整合做出了贡献,也总结了不少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引起了对史学理论研究与史学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一时期不断涌入的西方20世纪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对主体性的特别关照的学术取向也激起我国史学界对史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的理论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方面构成了我国新时期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的两个理论缘起。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发展,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是其历史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基本内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史学工作者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