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而美的追求离不开美的教育.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懂得美与人、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活中,将承载着传承民族文明,肩负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任,学生应该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育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新时期下,为美术教育改革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提供契机,重视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培育之间的联系性,带领学生认知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增强学生艺术素养。本文着重分析学校美术教育教学问题,论述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含义,明晰新时期学校美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意义,提出新时期学校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来强化素质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挥艺术潜能.高校美术教育只有和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适应时代对美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阐述了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表现,简要分析了当前美术教育的创造力现状,进而提出加强高校美术教育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试图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黄海霞 《教师》2014,(27):52-52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优质发展的新任务。具体地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质量,重能力,重审美文化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工作是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1.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与理解美。在我国,由于几十年忽视美育,造成审美低能,"美盲"比"文盲"多得多,这对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师美术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人文学科相此,它具有师范性、人丈性、艺木个性、创新性的鲜明学科特色。高等麦术教育的发展进步,除培养学生的美木技能外,还要传播美术文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将美术教育从纯技能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  相似文献   

6.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想象是纽带,审美情感是动力,只有互相协调、作用,实现以美启智、以美健心、以美育德的教育效果,才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将其融人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因此,国家教委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重视和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并把美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美术教育与其它艺术教育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是通过色彩、形象以及各类造型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所以,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必须通过感受美、理解美本身才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开展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美术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具有化艺术传播和视觉传达功能、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开发人的潜能的功能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功能。学校要从音乐、美术课堂做起,并向社会延伸,营造一种审美化氛围,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提高全民的审美、创美素质。  相似文献   

10.
杨蕴 《文教资料》2011,(31):111-112
美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审美价值是美术的重要价值,高等教育需要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审美教育?它就是有关于创造美与欣赏美的一种美学教育。艺术创作的美与生活中的美是美学教育主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认识美的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而生活中的美就是通过学生学习后在生活中充分运用美术知识,发挥想象力来发现美、判断美。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美术教育也只有从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  相似文献   

12.
汪以平 《江苏高教》2007,(5):154-155
美育是以艺术美、道德美、自然美、现实美、人性美、体魄美等为综合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它是以培养人的正确高尚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塑造完善人格为最终目的.美育是高校德育、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情"可以感染人,可以鼓舞人,是教育人的根本.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这个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紧密相连,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 一、对声乐审美能力的认识 声乐艺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歌唱的声腔之美、表演动作的形态之美和乐器的伴奏之美为基础构成要素,而这一切美的表达都必须在演唱者的审美思维的指导下逐一完成.因为在歌唱活动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这一特殊角色,该主体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演绎出激情昂扬、如泣如诉、细腻深情、扣人心弦的美妙声音,才能为听众提供美的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模仿式美术教学不能为教学带来新意和进步,并且已经不适应现在逐渐发展的教育形式,需要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从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问题。作为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纯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7.
谢薇 《考试周刊》2009,(20):209-209
翻开世界文明史的篇章,我们看到,人类对各种美的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不断地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都在不断按照美的要求和规律塑造自己。所以高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则是推动审美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高职美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和拓展,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培养高职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高职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工科院校的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道德修养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转化道德观念使之成为个体的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目的。鉴赏能力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对客观图像的真实描绘与创造性的表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美术创作是创作者美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对审美角度、审美能力、审美表现的一种创新,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因此说搞好美术教育中的创作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怎样确定对学生美育创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关键,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个人素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保证创作的顺利完成,也就是所提到的怎样搞好创作教学,创作是一切艺术表现的最终归宿,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美,注重"两主"的落实、把对创作者"求异"思维的训练放到重要位置,让创作者在不断的质疑中进行作品的完善,同时做好美术学科创作与多元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