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谱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需要引起档案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介绍撰修家谱的意义、常识,及对家谱档案利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西南余姓家谱中三个神话及一个经典传说为例,对家谱中常见神话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价值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神话及传说均有其历史起源,在家谱中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中国家谱的固有属性之一,不能以“迷信”为由进行简单的否定。面对家谱中的神话及传说,应持“理性的非理性”之态度,从历史的理性角度去解读神话及传说中非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朝乾隆年间由金门诏等编修的《新安休宁金氏合族通谱》是徽州现存家谱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家谱,其作者和家谱编修内容和体例都值得研究,家谱通过金氏两千多年的历史,反应出宗族在人口流动、商业、仕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使得该家谱富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徽州社会不可或缺的谱牒资料。  相似文献   

5.
明洪武年间,福建“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久米村,中国的谱牒文化也随之传到琉球。久米村人编撰的久米村系家谱在修谱目的、体例方面都与中国家谱有诸多相似之处。从家谱的内容可以看出久米村人深受中国姓氏文化、婚姻制度、宗族制度、儒学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仍坚守中国文化。久米村人还把在中国所学的儒家思想、先进的各种生产技术传至琉球,促进了琉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在历史上一直以口传方式传承文化传统,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兴起了建家谱现象.此现象是裕固族第一代知识分子退出历史舞台后,对“地方知识”的重视和“文化自觉”的产物.虽然家谱文化尚不完备,但是昭示着游牧民族“口承文化”文本化的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5,(4):57-63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家谱文献,构成了我国独具风格的谱牒文化体系。《龙氏迪光录》是龙氏族人自发组织修撰、版本独特、留传后世的文史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韩氏家谱》中的有关内容与《对昌黎〈韩氏家谱〉的考察和朝阳是韩愈郡望的确认》的作者进行商榷,进一步探讨《韩氏家谱》历次撰修情况。  相似文献   

9.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著名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专著。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这一古籍资源中的珍贵资料,该书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该书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而是结合各种相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了文史互证的新格局,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的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外篇则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结论持之有据,为全书的论证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徽州家谱是徽州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宋元时期徽州家谱为中心,试探讨宋元徽州家谱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在宋元家谱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地处中俄边境的黑河市民间保存的家谱数量非常可观,家谱作为宗族历史的见证和文化载体,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对中国家族史、地方史、民族史和边疆史等学科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满族家谱兼有实录性历史叙事与故事性文学叙事,二者形成互构叙事关系。其互构体现于嵌入性互构叙事、互文性互构叙事、虚实相生性互构叙事三种文本叙事形态中。对满族家谱实录性与故事性叙事互构关系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满族家谱文本的叙事及其民族文化品格、特色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本文以肇庆鼎湖水坑一村陈氏、吴氏、黎氏等家族为中心,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谱系梳理。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暑期休假的青少年继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困扰着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教育者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家谱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暑期德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经过精心编排和开发的家谱成为青少年暑期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载体。将家谱资源应用于青少年德育实践时,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使其成为新时期我国家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教授新著《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当下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择取郑燮、赵翼、姚鼐、陈寅恪等十一位名人家谱,从中旁收广采珍贵的文献资料,使得名人的身影在家谱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文献烛照之下更为清晰全面。且所取名人在相关领域均有极高之造诣,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中对于家谱中母教传统的发掘与阐释,为家谱研究增添了浓厚而温馨的亲情兴味。外篇针对家谱中冒认祖宗、篡改文献等家谱撰写恶习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  相似文献   

16.
徽州地区宗族社会历来十分重视纂修家谱,《休宁范氏宗谱》具有重视史实考证、注重家谱的教化功能特点,同时对徽州家谱体例结构的研究使得该谱成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家谱,其创立的家谱编修体例影响了后世两百多年徽州地区的修谱体例,对梳理明代徽州家谱体例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明代徽州家谱体例的继承和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18.
王建仁 《考试周刊》2014,(67):174-175
<正>在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挖掘乡土资源,借学校周边村落兴修宗祠、修缮家谱兴盛之风,走出校门,走进乡土社会,开展对本地谱牒文化的学习探究,现就选题、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做介绍。一、选题:着眼于精神熏陶和文明传承1.灿若群星的文化瑰宝。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炎黄子孙,传世家谱,灿若群星。一本家谱,虽然记载的是族姓历史和世家沿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家谱的发达与徽商的参与密切相关。徽商参与家谱编修,一是利用家谱列传使自己名垂后代的内在精神追求得到实现;二是利用编修家谱团结族众、减少恶性竞争,将家谱作为经营手段之一;三是利用家谱编修确定商籍,保证徽商子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徽商参与家谱编修的行为促进明清徽州修谱的发达,也使徽州家谱鲜明地体现了重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徽州家谱数量众多的原因与其理论发展的高度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家谱评价理论的丰富与徽州家谱的繁荣有直接关系。在家谱评价标准方面,徽州家谱形成了对家谱整体方面的评价,还对家谱书法、家谱功能、家谱类别等具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出了诸如“知人论世”、“因其文而得其心”等具体评价方法。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指哥着徽州谱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