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出现了"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声音,这其实是网络文学在积聚了巨大势能之后确证自身价值的诉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建立一个自外于文学评价体系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网络作家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实现道德与文学上的自律,才能真正清理网络文学的异化与浮躁、还文学以尊严。  相似文献   

3.
清代词人在选本的编选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擅改原作现象,尤以明词选本为最.以王昶<明词综>为例,选家以当时的词学观来考察明词创作,在声律、格调、本事背景等多方面径直删改,有的改动篇幅竟达一半以上.这是清代中兴词学观在前人词选中的局部体现,既有潜在的心理背景,又有明确的学术动机和目的.此文学现象肇始于明末清初,而止于晚清,对后世的词学观念和学界研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戏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美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当下,学界对英美文学中戏剧独白的研究日益深入。戏剧性独白不仅增强了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而且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贯穿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的物语,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最高杰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两者都隶属东方文化体系,分别描写了光源氏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文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李志宇 《文化学刊》2023,(8):188-191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从它的语言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从文学形式以及艺术审美上可以对小说进行传承,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从正面接过由《金瓶梅》传来的通过一个家的腐败生活以揭露社会阴暗的传统,又从反面吸取了才子佳人派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教训。并且继承了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注重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注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传统,为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值得探讨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 引言关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问题,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某个文人独立创作;二是几个文人集体创作。最早谈及《金瓶梅词话》作者的,是为《金瓶梅词话》作序的欣欣子(生平不详)。他在序中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所谓也……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着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句新奇,脍炙人口。”笑笑生是一个化名。为了寻找这位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多方探索,结果分别找到了数十位大大小小的人物来担任《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者。这是从文人独立创作的角度出发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以萨特解读老庄,是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近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换一个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老庄思想中道与虚无、自在超越物我等等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有若干近似之处.他们以人为关注的中心,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在老庄的虚无背后,落脚点还是人和人的自由,是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受社会的限制.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和萨特不同,追求的不是实践、选择、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而是自我在精神上的超越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上博楚简《诗论》公布后 ,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 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 (特别是最后一句 )文字的解读 ,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意。”① 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 ,歧说甚多。如“隐” ,或读作“吝”、“泯”、“离” ,“意” ,或读作“言” ,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关于这些字的读法 ,本来是古文字学家才有发言权 ,不过 ,当古文字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时 ,治诗学的人也许可以根据学理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 ,我们是否可以将“文亡 (无 )隐意”还是“文亡 (无 )隐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理前人"风骨"阐释的内在理路为基础,进而探询其历史建构的合理框架,通过对其渊源及走向的分析,最终确认被定位在"风清骨峻"之美的"风骨"美,一方面应该包含两汉文章风度在内,另一方面具有批示高扬气度的精神倾向.文章缘此而对两汉魏晋以来的诗文风格进行了以"风骨"美为主要参照的具体评析.  相似文献   

18.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考察了“国民”与“奴隶”二词的渊源及其在清末从古典意义向近代意义的转化过程 ,分析了当时围绕“国民意识”与“奴隶”根性问题的讨论情况 ,并探讨了二词内涵在当时转化与流行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