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欲望号街车》里布兰奇精神崩溃的过程。布兰奇的心理矛盾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均可以通过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解释。布兰奇神经官能症的病例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弗洛伊德的学说。由此可见,剧作家威廉斯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指出马拉德太太的内心变化是"本我"和"超我"的斗争;同时指出,精神分析文论用来解读文学作品虽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是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早期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悲剧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要形式,《天边外》也不例外。在奥尼尔的很多剧作中,都能看到弗洛伊德的思想理论的烙印,本文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为视角,对三位主人公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探讨导致其悲剧人生的内在根源是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人格发展的异常,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小说《化身博士》中高大正直的医学博士杰基尔认为人性中有善恶两个不相容的对立,并通过努力成功将二者分开,自己化身成恶的一面,即海德先生。最终深受海德带来的恶果,并以自杀来摆脱可憎的海德。再加上小说中描述的其他人物,正好写出了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性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小说《化身博士》中的部分人物。  相似文献   

5.
《安吉堡的磨工》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创作的社会小说的代表作,其中三个年轻的女性形象玛塞尔、罗斯和罗斯的姐姐疯女人布芮可里伦,非常引人注目。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她们又可以看成是一体的,即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在流亡过程中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三元斗争的理论解读铁凝的《大浴女》,分析小说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 长的儿童如何在本我的驱使下迷失自我间接犯罪,又如何对待来自超我的惩罚。通过对儿童心理的比照、分 析,发现有亲人庇护的儿童把来自超我的惩罚转化为施虐,没有依赖对象的独立自主者则表现为受虐、自 律,她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进行人格三元的斗争,最终或走向人性的卑劣,或走向人性的崇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试图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给予评论。本文认为小说反映了这个女人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是美国华裔作家雷庭招(Louis Chu)的唯一代表作。该小说中主人公宾来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宾来,指出了他患上心理性阳痿以及后来用中医的药茶治愈的原因。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宾来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出发,探讨“自我”、“本我”、“超我”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格结构,通过探讨指出我国大学生人格结构的缺陷,提出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发表于《纽约时报》继而风靡全球的通俗爱情小说。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最终回归家庭而大加赞扬,然而,对于她如何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弗朗西丝卡的复杂心理进行解析,在探求她作出选择的原因的同时,更期望对当今普遍的婚外恋现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精神分析入手,借助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三重结构”,试图解析尼尔森的心理冲突:“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满足内心本能的渴望,引领尼尔森追求片刻的欢愉与放松。但由于“超我”的压制,完全被本能驱使忘却资产阶级的责任得不到允许,到最后回归到文明的屋子里,从“本我”的状态下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精神分析入手,借助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三重结构”,试图解析尼尔森的心理冲突:“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满足内心本能的渴望,引领尼尔森追求片刻的欢愉与放松。但由于“超我”的压制,完全被本能驱使忘却资产阶级的责任得不到允许,到最后回归到文明的屋子里,从“本我”的状态下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看作作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外化,从他们的关系中探索作家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对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发掘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历程与精神历程的双重悲剧性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9.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南方剧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刻画男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纠葛而赢得声誉。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段论为基点,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玻璃动物园》中男主人公汤姆挣扎于现实与自身欲望的内心纠葛进行解读。汤姆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来自于自我未能协调追求欲望的本我与现实家庭责任的超我之间的冲突,汤姆的矛盾因此是不可避免的,而汤姆的矛盾也正体现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  相似文献   

20.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勇于冒险、善良而又机敏的形象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该作品也成为文学评论家和探究者所研究的对象。以往的研究大多从语言艺术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本文拟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心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相互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