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清照,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忧患。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生活颇为舒心适意。美满的婚姻爱情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心境、词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执笔属文,展卷吟诗,锦心绣口,谈吐风流。她不仅对书法绘画颇有研究,还精通音律。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婚后二人感情甚好。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门门精通,造诣高深,可以称得上词家大宗、艺术通才。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也有一个幸福的婚姻,丈夫赵明诚不鄙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背影     
词属诗也,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女诗人,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李清照离开人间已有近900年了,可是,穿过千年的时空隧道,我们今天似乎仍能看见,清秀柔弱的她走在冗长狭窄的古道上,衣裙飘飘,且行且吟。纵观她跌宕的一生,常常让人一声长叹,唏嘘不已。李清照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早年的李清照,聪颖高雅,活泼而美丽。那“回首嗅青梅”的女子,脸上全是幸福的笑靥。李清照和赵明诚结为伉俪之后,更是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赋词,笛声三弄,梅心惊破。这些虽然很平常,却是一代代的女子最为羡慕向往的生活。而那个饮酒微醉急急…  相似文献   

5.
《〈金石录〉后序》自南宋以来,即被视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同志”的佐证,这可能是一种误读。采用症候式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李清照此序的某些语词和叙事显示了意识深处对赵明诚的不满和责备,并对中国古代男性文化价值观表达了隐性的抗争。  相似文献   

6.
由于李清照的个人经历,在她人生的前期和后期,诗歌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两种迥然有异的特点。在李清照的前期生活中,北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李清照婚姻美满,与夫赵明诚夫唱妇随,生活十分惬意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比较真实地表现出其闺中生活和其情感历程,较多地描写自然景物与离愁别绪,易安词呈现出轻快明丽的特点。在两宋更迭时期,李清照被迫随夫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大量书籍散佚,赵明诚也因病去世,李清照从此过着孤苦飘零的生活,故而她的词多抒发背井离乡,怀夫哀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浓厚哀重的情思,这一时期易安词多表现出凄凉沉重特点。不论是李清照的前期词还是后期的词作,李清照词都表现出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后世将其这种独特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主要表现为词作内容的具体可感,情感的细腻真实,语言的清新通俗,词调上的典雅庄重。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1,(Z2):117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相似文献   

8.
<正>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特别是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词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其词所选用的物象总是笼着一层面纱,让我们在品读其词时,不知不觉地沉醉于词人所创造的艺术天地中。以下就其词作中的物象所表现的特点略作探究。一、普通物象尽现时空烙印李清照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中的最美好的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初,曾经一度热烈地讨论过关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问题。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还曾经牵涉到与她关系至为密切的赵挺之父子。因为赵挺之是她的翁父,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是她的丈夫。由于当时《文史哲》一九六二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文章,把李清照说成是不仅在词的创作和论评中有很大贡献,而且说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具有过问政治的高贵品质”,“有知识、有才华、有骨气”,并且这种“才华”“知识”“骨气”和“理想”,还同李清照的“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给了李清照以至高的誉扬。而在誉扬这位女词人的同时,却把赵挺之父子拿来作为李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部分学者对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感情的臆测,通过对李清照作品的论析,并证以其他可靠资料,提出如下看法:赵、李之间的关系是古代社会里难得的夫妻而兼同志友朋之义的美好范例,夫妻间的真挚感情是李清照许多作品的基石,动摇这块基石,便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1084—1151?年)是宋代女作家。她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3年)十八岁,适东武赵明诚,高宗建炎三年八月(1129年),赵明诚卒建康。绍兴二年(1132年)夏,李清照再适张汝舟,八月,与张汝舟离异。关于李清照夫室亲属事迹很少有人进行专篇考述,为了加深对这样一位杰出女作家及其成就的认识,本文拟就清照夫室新居事迹作一探讨,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某些线索。由于本人才学浅陋,错误和不妥之处定多,恳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当我咀嚼着那些凄美婉约的词句,穿越历史的烟尘再一次凝视李清照时,我深深折服的已不仅仅是她的绝世才情,更因为她高绝的品格。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骨骼却越来越软,在权势、金钱的诱惑下,那么多壮年男子“下跪”,那么多美貌女子“入娼”,我不忍心举出实例。且让我们把眼光放到宋代,去看一看奇女子李清照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多舛时那份卓绝和傲然。李清照出身名门,其丈夫亦家学渊博,可谓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但可惜生逢乱世。在金大举攻宋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曾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不但不率军戡乱反而夜缒而…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李清照的作词,《琅环记》曾这样记载:李清照将自己所作《醉花阴·重阳》词寄于赵明诚,赵明诚自愧弗逮,欲胜之。用三日夜,作五十首,杂李清照一首,请友人陆德夫观看.陆德夫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诘之,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陆德夫只称这三句“绝佳”,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一颗在孤独和期待的世界中跳动着的心,感触到了情感活动的脉搏。这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要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1,(13):117-117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相似文献   

15.
当我咀嚼着那些凄美婉约的词句,穿越历史的烟尘再一次凝视李清照时,我深深折服的已不仅仅是她绝世才情,更因为她高绝的品格。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骨骼却越来越软,在权势、金钱的诱惑下,那么多壮年男子“下跪”,那么多美貌女子“入娼”,我不忍心举出实例。且让我们把眼光放到宋代,去看一看奇女子李清照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多舛时那份卓绝和傲然。李清照出身名门,其丈夫亦家学渊源,可谓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但可惜生逢乱世。在金大举攻宋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曾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不但不率军戡乱反而偷偷夜缒…  相似文献   

16.
一剪梅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寄寓着诗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相似文献   

17.
<正>《醉花阴·薄雾浓云》是李清照寄给她暂别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大凡读过这首词的人,很少会忽略元人伊世珍《琅嬛记》中的一段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与创作,笔者曾有过粗浅的论述产,这里续谈其后期即南渡以后的生活与创作。(一)李清照后期的苦难辛酸与她早年的幸福风雅形成强烈的对照,苦难深重的原因在于国难与家难同时发生,无可挽救:她恰好在北宋首都开封沦陷之际由山东故乡迁至江南,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又恰恰在金兵攻打长江一线前夜一病不起。这样清照自然就“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了。清照之南来在靖康二年(1127年5月以后改元建炎),她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得十分清楚:至靖康丙午岁(1126),侯守淄)11,闻金寇犯京师,回顾茫然,盈箱…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艺术的创造是如此,艺术的欣赏也是如此。《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据考证,应是她丧夫后不久而作,词情凄苦,意境悲凉,结构精巧,艺术臻熟。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些呢?只有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心灵世界。首先,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和兄长一起研习诗文。在一次庙会上,她智解谜语,和赵明诚一见钟情,两家门当户对,喜结良缘,是封建社会非常罕见的自由恋爱的婚姻。婚后,他们夫唱妇随,有许多共同的爱好,一起喝酒、写诗、绘画、填词、唱歌、猜谜语、赏玩…  相似文献   

20.
赵明诚"天台之遇"[1]后,李清熙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从前期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发展到后期孤独凄苦的"苦寂悲愁".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