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去过一所学校,听到一堂被人推崇不已的课。我细细地数过,那堂课上,学生鼓掌多达十五次。这是一堂数学课,因为是外行,我无法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只是听到凡学生答对了某个问题,掌声便自然想起来,好像训练有素,整齐、响亮、持久。一开始我有些好奇,  相似文献   

2.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3.
田丽霞 《班主任》2014,(3):63-65
一、班会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三月十八日是成人节,这本应是人生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契机。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过了。成人节该怎么过呢?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问题。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年,尝试了很多方法。我带领学生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成人仪式"。整个活动组织严密、场面宏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期 ,我在组织学生复习过排列、组合一章之后 ,安排了一节复习讨论课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和学生、或学生和教师讨论解决。效果十分突出。现把课堂活动过程实录如下 ,以抛砖引玉。师 :我们已经复习过排列、组合基本知识 ,并做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我比较满意。这节课 ,集中用来解决同学们在这部分内容中的遗留问题 ,现在 ,哪位同学有问题 ,请起来发言。生甲 :我们曾练过一道题 :“把 4封不同的信 ,投到三个不同的邮筒 ,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放方法 ?”当时是用乘法原理解答的。这件事可分四…  相似文献   

6.
“老师,这是我们专门为您挑的新鲜水果”“老师,这是我们为您绘制的一幅画”“老师,这46颗幸运星代表咱们班46颗祝您早日康复的心!”……病床前,学生在用心和行动传达着对老师的爱意。捧着一颗心来,从未想过带回半根草去,学生却把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情和爱全都给了我。作为班主任,我除了继续做春蚕之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不少教师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你们班的学生为何那么懂事,那么知道维护班集体的荣誉﹖答案也只有一个,因为我为他们捧出了一颗爱心。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缺少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从教已十四年了,在这是十四年的教师生涯中,有辛酸也有甜蜜,有过悲伤也有过幸福。我教过的学生,现在很多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偶尔会有几个学生打打电话、或发个信息问候一下我这个老师。这其中就有马智博--当年出了名的坏学生。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这一真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产生问题的心理氛围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教学是个盲区。我总结出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1.对写作不感兴趣,"谈文色变"每次布置作文,学生都会发出声声哀叹:"又写作文了!""我不会写!"看着学生一张张哀怨的脸,我反思:他们这是怎么了?是惰性在作怪,还是在写作中缺乏成就感?或许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2.下笔时不知写什么内容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总会发现有的学生咬着笔杆愣  相似文献   

10.
既然方言对学生的书面表达产生了如此大的消极影响,那么方言是不是完全不能出现在学生笔下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些句子,如“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鲁迅《两地书》)“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鲁迅《狂人日记》)。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的榜样艺作品中的方言、土语的问题。对此,叶圣陶有过相关的论述,“……作搀用那些方言土语  相似文献   

11.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即将和这届学生分别,望着朝夕相处两年的学生,我头脑中忽然冒出一个问题——在这两年的语文课中,哪一节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课呢?抛出这个问题后,我不禁浮想联翩:执教《学弈》时,让学生在添油加醋的编故事中笑声阵阵;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泪水涟涟;执教《匆匆》时,  相似文献   

12.
数年前,在上海,我国的一位特级教师为来访的美国教育考察团出示了一节公开课后,美国专家问:这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这个故事我已听很多专家讲过,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依靠原有知识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障碍,出现了问题,只要有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一、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做广告”活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一果农生产的苹果已与经销商签…  相似文献   

13.
爱是要表现出来的。而且更要以一种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这一个学生,我只知道他是我们初二级的学生,但说不出他的名字,我带其他两个班级的课兼做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在平时不知这位同学是否关注过我,但我从没有注意过他。  相似文献   

14.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资料:外国一位教育家曾经在学生中以“你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题做过调查。回答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有几条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喜欢训人;留不会做的作业;讨厌学生;不公平;服装不整齐;偏爱;不笑等等。其中“不笑”这一条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记得我看到这一条时,忍不住地笑了。笑过之后,又想到一些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梁春光 《贵州教育》2011,(13):35-35
在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从自身出发去找问题,从而不知从何处学起,于是过一天算一天。长此以往,学生成绩搞不好,致使学生厌学。在教学中,我与部分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哪些地方你没有学懂”,回答往往是:“哪里都不...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重点在哪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认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自己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等,但却是其他学生或社会上早已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同年龄组,甚至同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生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等,但却是社会上已经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这两个层次的创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并无现实价值。三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创新…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专家冯恩红曾经说过:“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来信提问: 早自习期间,我时常看到学生抄作业。如果我走过去,个别暗示或提醒一下,他们会向我“求情”,说下次不会了,但以后还是有类似情况出现。我也在班上严肃地说过这个问题,其实道理谁都知道,抄作业不会对学习有真正的帮助,老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同时这也是思想品德的问题。教育过一次,抄作业现象暂时  相似文献   

19.
桌上放着一份学生的检讨书,他因为旷课、偷盗学校图书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可我这个班主任心里老不能平静,特别是反复读了这份长达十二页的检讨,更使我夜不能寐。这是一个好学、多思、爱好写作的学生。他的习作曾在省市报纸上发表,并获得过《中国教育报》“我的老师、我的学生”征文比赛的二等奖。可就是他,屡犯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这一真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产生问题的心理氛围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