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求职起薪下降的报道见诸各类媒体。但是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薪水并没有下降。起薪下降到底是真实的现实,还是更多的是出于这几年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深入人心之后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映象”?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的起薪下降或者说为什么存在这种“心理映象”?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还是大学生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理性非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就业薪水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精英就业理念进一步受到现实的威胁。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研究》2006,(1):91-91
近日,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首次联合举办三场“中关村园区大学生就业校园行”招聘会。在招聘会现场,记者注意到,户口、英语、薪水、信心——“四个遗憾”成为求职者心中隐隐的痛。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2004,(2):7-7
学历越高,毕业后的起薪就越高吗?不同学校间毕业生收入有差别吗?大学生期望的薪水值是多少?……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为及时准确地了解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全国高校毕业生2003年的就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就业调查反馈的信息中得知,用人单位想招的是负责任、能吃苦、乐于奉献的大学生,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就业时他们谈的是工作条件是否好,薪水是否多,是否在大城市,很少谈对工作的打算,以及奋斗的目标;就业后,看重的多是工作单位的待遇,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几名甚至几十名大学生竞争一个普通职位是经常的事。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甚至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然而,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时期,大学毕业生并非已经达到饱和、过剩,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紧缺仍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浙江省2008、2009两届大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分流、薪水期望、工作种类、求职途径、就业结果及就业质量六个纬度的比较分析,揭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新特点.通过差异性分析,及时把握大学生就业新趋势,以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7.
应聘者小罗来自江西的一所师范院校,他看中了一家制衣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专员职位,对方提供的薪水待遇是1000~1500元。像小罗这样遭遇千元工资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有的企业对大学生试用期开出的工资仅有每月800元甚至零工资。面对"千元之痒",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苑璞 《教书育人》2005,(5):22-23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使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一时在社会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者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为数并不多,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呢?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不良就业心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假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代职校生》2006,(11):6-15
一、职校生就业走出了国门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攀升,有的高达95%,甚至100%,大多数职校毕业生成了众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许多专业更是成为了响当当的“就业”王牌专业。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今年春节刚过,2004届各高校毕业生又开始忙着找工作了。据统计,200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12万人.而200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80万人,毕业生多了,就业市场却不见扩张,即使女大学生的整体条件比男大学生好.用人单位依然愿意选择男大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声称,“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相似文献   

11.
程肇基 《江西教育》2012,(13):30-31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下最严峻的现实.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体制、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就业大战又到了,面对就业市场上潮水般涌来的以百万计的求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于是,一些用人单位的门槛也就相应地高了起来。现在,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就业门槛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除原来的户口、学历、性别、外语等级证依然横亘在大学生的面前外,家庭关系、学校出身、专业能力,甚至是项目经验等因素又日益凸显,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求职壁垒”。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研究视野转变到瑞典大学生就业上,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以及保留薪水理论,通过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四个视角,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我国大学整体就业形势逐渐趋于紧张,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突出,甚至出现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现象。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发挥女大学生就业长板提升就业力的建议:明确目标,完成生涯发展任务;聚焦长板,探寻优势;刻意练习,提升长板优势。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41-141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83;时空调查”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就业力——200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薪水期望值略低于雇主标准,海归并不被看好。  相似文献   

16.
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新“读书无用论”和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关系很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  相似文献   

17.
周建勋 《学子》2012,(4):4-5
近十年以来,每年春运过后,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几乎都面临着所谓“用工荒”,而与此同时,面向应届大学生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招聘会也陆续登场,与“用工荒”正好相反,应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却是所谓“就业难”。一方面,家庭和社会花费巨大成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甚至是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却就业无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2目)。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在很多人才交流会上,几名甚至几十名大学生竞争一个很不起眼的职位是经常的事。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再要求用人单位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智联招聘网开展的“2006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1999年高校扩招时就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扩招有可能加剧求学潮与就业的矛盾”,也有人指出“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在几年之后的将来出现……通过各种主观努力,是有可能部分甚至完全抵消这些不利影响的”。社会各界一直都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雪上加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吴蔚 《教育与职业》2006,(25):92-93
虽然近年来国内MBA毕业生整体薪水大幅跳水,但一些名校MBA薪水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平均水准和增幅。MBA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继续低迷还是在复苏.近期出炉的几份内地名牌商学院就业报告显示,2006年MBA毕业生年薪行情看涨.17万元.20万元,22万元.甚至30万元.一连串创下纪录的薪酬数字意味着企业对高端MBA的认可度正在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