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人,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匾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写作的资料库"。作文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与手段,最终仍要回归到"生活"这个中心上来。只有"生活"才能成为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坚决打破"躲进课堂、闭门造车"的格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目光锁定在返朴归真的自然、日新月异的社会、丰富多彩的校园、喜怒哀乐的家庭上,让学生在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积累素材,把学生在课内的冥思苦想变为课外的信手拈来。那么如何实现"作文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呢?经过探究,  相似文献   

3.
徐春炎 《生活教育》2013,(10):72-74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生活教育"扎根作文教学,通过融入课堂、链接生活、参与活动等策略,放飞学生的心情,从而激发兴趣、体验情趣、感受童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的快乐,从而在这个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站得更稳","学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获取作文的知识,形成作文能力.笔者从教学中得到一些感悟。文章认为:一是体验生活游戏,让学生作文充满生活情与趣;二是在现生活情景,重视启发想象,让学生乐于语言表达;三是学之应用.展示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证明课堂生活化,开放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生活课堂化,增进了训练机会.锻炼了学生。课堂生活丰富了生活课堂.生活课堂补充了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必须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当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7.
郑琴 《成才之路》2011,(21):27-27
俞旭初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召开的南京市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曾用"四不"形容过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自己——不真;写社会——不深。"真可谓一针见血。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师要将学生引入社会大课堂,经风雨,见世面;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还要还学生以敞开心扉抒发性灵的自由天地,创设学生展示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谢嫦娥 《文教资料》2011,(16):69-71
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教学应从"生活"入手,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实践为主,生活为实,情感为真"的新理念,点燃创作激情,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沟通表达的本能需要;激活创作真情,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传递情感的内心需要;激活创作热情,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生活实践的行动需要;激活创新意识,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需要;激活评价机制,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9.
张彬慧 《教师》2012,(22):64-64
"前"作文教学理论是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理论。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它是在文章生成之"前",创设一些情境,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学生引进到自由的写作境界中去,让学生在自由的写作状态中体验写作的快乐,感受表达的幸福,领悟写作的技巧。要真正进入这样的境界,作为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自由作文,课堂作文也可以搞一点"私人化"写作;趣味作文,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由"写作;单元作文,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考试作文,以特别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入状态;文学创作,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1.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比较难教,教师教得晦涩,学生学得无奈,榨出的作文很多是贫乏无味。笔者认为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展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它是属于起步状态下的"手把手"教学。更多时候,我们觉得作文的教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笔者认为,起步作文也应像艺术、武术、戏剧这些国粹一样值得我们"手把手"地去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一、生活细思量在写作文前,我们应该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段阐述),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摒弃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端正了作文教学沿着"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前进方向,为整合小学作文教学要素,建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大作文"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大作文课堂1.整合习作素材,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内容,也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生活作文教学的构建,旨在将生活渗透到作文课堂,让生活丰富学生的素材、饱满作文的情感。本文从生本理念的践行、紧密联系生活、渗透生活元素等方面,阐述了生活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不少小学作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漠视甚至践踏了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细微的体悟,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导致学生作文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由“小课堂”扩大到“大课堂”,创设多元信息组合的广阔习作环境,让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们解放肢体,放飞思路,自由、真实地表达,使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创造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沈洪玉 《文教资料》2010,(35):97-9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更应该提倡新观念、新方法、新导向。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生成——学生作文灵性舒展之"家";对话——学生作文生命涌动之"根";建设——学生作文生命享受之"源";实践——作文课堂与生活之"桥"四个方面对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韦伟 《广西教育》2014,(34):98-99
针对高中作文教学领域突出的"生活理念"缺失的问题,提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教育"结合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感悟、积淀,使作文言之有物,情感真挚,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将生活热点引入初中作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作文就存在于生活中,是生活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贴近生活,打造绿色作文课堂,引进热点,打造时尚作文课堂,透视内心,打造真心话作文课堂,出亲情牌,打造真情告白作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入手。有人说,生活是语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作者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从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出发,就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和"生活与积累"的关系及具体做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中肯的教学见解,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很难,其原因:一是学生生活积累沉淀少,觉得没东西可写;二是学生生活感受不深,作文内容空洞。我们平常总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写调查报告,是我们将课堂作文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