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调查了日本国1303名高中生、美国1052名高中生和中国1220名高中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答案中前十位中竟没有父亲和母亲。一份对杭州青少年学生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查显示,在2961名被调查者中,有43%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谈;50%的学生对父母的批评口服心不服;43%的学生感到家庭寂寞;56%的学生认为父母修养差。  相似文献   

2.
边俊峰 《师道》2005,(8):17-18
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板本龙马(日本维新志士),中国学生却没有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前10名。  相似文献   

3.
边俊峰 《青年教师》2004,(11):55-56
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  相似文献   

4.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含辛茹苦,养育孩子长大成人,每一位小学生心中,都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遗憾的是,由于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阻碍了亲情的发展。有关调查表明,在"最尊敬的人"一栏中,日本学生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学生列前三位的为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学生却将父亲列于第十位,母亲列于第十一位。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从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问题上,我们的学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一项中美日三国的联合调查中,调查组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结果在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的调查结果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的调查结果是: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三国联合调查组得出了—个令人心寒的结论——中国的孩子最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旧时的春风不化雨当时针指向21世纪,中国已经迈…  相似文献   

6.
据多家报刊载,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对中、美、日三国数千名中学生进行了一项“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日本学生的回答是:第一爸爸,第二妈妈;美国学生的回答是:第一爸爸,第二球星,第三妈妈;而中国学生最尊敬的前十位人中,居然没有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巧所高中的1 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 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抖溶第一的是父亲,第二名是乔丹,第三名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的是坂本龙马(倒幕维新志士沁中国学生没有一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前十名。埃菲社从北京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他们批评西方国家的家庭缺乏亲情,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最近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在中国,不少父母力图通过他们的孩子来实现自己末能实现的理想。他们望子成龙,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过所有的同学,成为佼佼者。然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的能力,以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个别孩子由于不堪巨大的学习压力而被迫走上了绝路。这种教育制度把孩子当大人对待,完全剥夺了对他们今后成长必不可少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8.
1910年,美国最先提出庆祝“父亲节”的倡议,并从1934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日本从1950年左右开始,将“父亲节”正式定为国民的节日。 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经常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孩子还未醒;很晚回家时,孩子已入睡。到了星期天,父亲蒙头大睡,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父亲在孩子心目  相似文献   

9.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  相似文献   

11.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名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晚上临睡前,儿子跟我聊天。他说:“妈妈,您知道美国中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谁吗?”因为刚陪他看完NBA,我想可能是哪个球星吧。“是不是当年的篮球明星?”“不是乔丹。他排名第三。您知道第一名和第二名是谁吗?”“你就别卖关子了,到底是谁?我认识吗?”儿子“噗哧”笑了,说:“就是你们这种人。第一名是母亲,第二名是父亲。”  相似文献   

13.
据5月21日《特区时报》载,我国一家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高中学生进行。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是:在日本和美国父亲都排在第一位,唯有在中  相似文献   

14.
看荷花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  相似文献   

15.
闻少 《中学生百科》2023,(17):54-55
<正>父亲:“孩子他妈,这孩子真没出息。”母亲:“这不正像你。”母亲的意思是()A.孩子长得像他父亲。B.孩子和父亲都快停止呼吸了。C.孩子的父亲差劲。D.以上都是。解析:居然给中学生做这么容易的题吗?会不会有辱我们的智商?抱歉,忘了说了,这其实是一道拿来考外国人的题。外国学生想要来中国留学,就必须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国学生戏称其为“中国雅思”。这期我们就选几道网上流传的真题(有些也许并不是),与大家切磋切磋。上面这道题的答案就不公布了,相信是中国人都知道。如果你不会做,可以请教街边卖菜的大妈。  相似文献   

16.
一天,香港的一位母亲突然发现儿子的校服口袋里有一包烟,在她严厉的责问下,儿子说那是同学要他代为收藏的。第二天,母亲来到儿子学校与他的班主任见面,结果真相大白。知道儿子已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后,她边哭边骂的跟着儿子后面回了家。第一天是骂,第二天是劝,母亲又声泪惧下地说,自己没时间好好看管儿子,是自己的错,希望儿子能“回心转意“,戒掉吸烟的陋习,好好读书学习。可惜做儿子的什么也没有听进去。第二天,她要那吸烟的父亲去劝劝孩子。欠缺劝说能力的父亲从房里出来只能说一句:“你要吸我也也没办法,不要吸那么多吧!”其实,这孩子已多次…  相似文献   

17.
吴晓琴 《云南教育》2003,(28):35-37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展开情节。先写“我”年少时家庭生活拮据和父亲的梦想;接着写“我”看见中彩的父亲开着一辆奔驰车,却不高兴,母亲解开了“我”的谜团,父亲愉快地把奖品交还给同事;最后写“我”成年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衬托父亲开阔的心胸,用母亲的话来表现父亲的人品,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父亲”行为的熏陶感染,懂得如何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二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好词佳句;三是用自己提…  相似文献   

18.
一束玫瑰     
在我三岁那年,我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的十几年,只有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似乎母亲和我都被笼罩在父亲去世的阴影下。我对记忆中早已形象模糊的父亲总怀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每次母亲带一位“叔叔”回家来,我总躺在自己的床上,反锁着房门,不管母亲说什么,我就是不出门。我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总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不喜欢,母亲是不会再结婚的。我总觉得不能让另一个人取代父亲的位置——让一个感情疏远的人来代替父亲,这无法接受。而一束玫瑰改变了一切。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管理》2007,(4):40-43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据四国高中生自我报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较高,且母亲的期望都高于父亲。其中,韩国父亲(76.7%)对子女的期望最高,接下来是美国父亲(69.2%)、中国父亲(62.0%)和日本父亲(57.1%)。同样,韩国母亲(78.7%)对子女的期望最高,接下来是日本母亲(73.7%)、美国母亲(73.1%)和中国母亲(65.8%)。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写的是:作者八九岁时第一次写诗,母亲给这首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