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  相似文献   

2.
放眼风景     
正以往,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还是要继续旅行下去。旅行,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净化和奋发吗?是为了寻觅自然变化中出现的生之明证吗?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到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现在活着也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意志左右着生命。所以,就连画画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1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逝去已久、光彩不再的秦砖汉瓦?历史是瘦骨嶙峋、血肉全无的空洞说教?倘若如此,历史的存在有何价值?学习历史又有何益处?然而,可悲的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又何尝不是在暮气沉沉的氛围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无聊又无益的春秋!  相似文献   

4.
撑起生命的帆 “活着才是痛苦啊!”这句话,与作品题目《热爱生命》看似矛盾.实际上,主人公没有等待死亡,他挺住了,战胜了害怕,护住了生命.支撑着他如此热爱生命的,是那蜷缩在生命根蒂深处的信念、他的母亲、阳光明媚的故乡以及橘子林和繁花间的家.他又何尝不是在为母亲,在为心中这一份朝着光明活下去的坚定信念好好地活下去?这最后一抹生命的希望,在荒野上空来回飘荡.在寒风凛冽的高原上,他眼中却燃烧着火光.  相似文献   

5.
生命交错,在天空中旋转,是许多无法诠释的梦境。我穿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仲夏之夜,终于来到你的窗前,请告诉我这个轮回的真谛。“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谁,用诗的语言点开了这个谜!我惊异地转身,却看见满树绚丽的花儿,优雅地昭示着生的喜悦。彻悟。那些花儿在刺  相似文献   

6.
我是没有喜欢过祥林嫂的,对她的情感也仅限于怜悯或是同情。然而,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喜欢上祥林嫂这个人呢?宝玉说得好,女孩未出嫁时,是颗宝珠;出了嫁,便成了死珠;再后来,就什么也不是,成了死鱼眼珠了!林妹妹是千古才出一个的情种,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在当时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痕迹     
王胥入 《新作文》2013,(5):45-47
我常在午夜惊醒——想到了"死"。我很恐惧。似乎死会来得很突然,在下一秒,在明天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在下一次相遇。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即使是一百年,但我依然对生命很茫然,一百年,对于宇宙长河来说多么渺小,多么短暂的一百年呵,我从这世上匆匆而过,呀!怎么会连一个脚印都没有?谁能证明我来过这世上?谁能证明我非常郑重其事地走过这一遭?如果没有,那我活在  相似文献   

9.
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一个人的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生讨论。)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生4:柳妈也是的。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人笑)我这…  相似文献   

10.
死,一个冰冷的字眼,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字眼,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触及的字眼,但是,每一个生命的伊始,亦是死的倒计时。就像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说的那样:"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就是随时孕育着死。"死,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而言,都是确定不移的事情。当死亡不可逆转,我们该如何面对?虽然死亡确定不移,但我们将如何死去?带你去"找死",不是为了死,而是邀你一起,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幽默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背后的真相。或许,对死亡的沉思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个新的远景,使生活中的琐碎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使我们能更好地迎接每一天。诚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死亡已经写在人生的合同里,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该总是刻意想着它,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一个避免死亡随意性的机会,你,会接受吗?走吧,带你一起去"找死"!  相似文献   

11.
藤蔓人生     
因为只有顽强地活着,才有绽放的机会。你不甘于被埋没,所以在灾难降临时寻找着生机,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啊!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如流水般逝去,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怀。生  相似文献   

12.
办公室里,任老师生病了还不肯回家,怕学生会有什么事。外教lucia过来劝说:“我们当老师的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老师,是无权也无法对任何一个学生负责的!”仿佛当头一棒,惊醒梦中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班级,从早到晚,忙碌不停;从什么时候起,没有午休,没有周末,更没有什么休闲娱乐;又从什么时候起,床头堆积的书很少去翻动,回到宿舍,倒头就睡……而自己,也仿佛变了个人。每天走进教室,眼睛就如猎鹰一样逡巡:谁又迟到了?谁又没有认真听课?谁又在说话?谁又趴在那里睡觉?谁又在做小动作?……心情越来越糟糕!特别…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以悲壮的方式让全国人民上了生命教育的一课,汶川大地震也以惨烈的方式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有多少逝去的生命因为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而不能及时自救!关于生命教育,我们做了什么?关于生命教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死究竟是咋回事?咱们这个民族讲求实际,不喜欢在没有边际的事上去费脑筋。"未知生,焉知死"十分干脆。英国早期诗人约翰.邓恩曾说:"人之一生是从一种死亡过渡到另一种死亡。"这倒有点像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都把生死看作连环套。文学作品中,死亡往往是同恐怖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深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中,爱和恨是一对最强烈的情感,犹如太阳七色光谱中的赤色:炽热、鲜明。哲学家说——爱是残缺的东西企图恢复它原来的完整状态之情。诗人说——憎恨是一种死东西,你们有谁愿意做个坟墓? 也许,正因为如此,唐僧的“阿弥陀佛”才如此虔诚! 也许,不因为如此,济公的“阿弥陀佛”才加此辛辣!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要用爱的色彩填满它;也有人说:孩子是一棵嫩草,恨  相似文献   

16.
《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周国平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听到“死人复活”的事,有的人也真的看到死的人又活过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人死掉并不是很快的事,是有个过程的。死亡一般分为临床死亡(医学上叫濒死期)和生物学死亡,临床死亡医学上叫“假死”,生物学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开"牧马人"的女人死过一次之后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庄严和厚重。甘璐说,她有过一次与死亡为邻的经历。在从四川到青海的路上,她曾连人带车在沼泽地里泥足深陷过近五十个小时。后来甘璐回忆起那段经历,嘴角竟含着一抹轻浅的笑容。她说,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向死而生呢。我从来都没有像  相似文献   

19.
思索是痛苦的,我越思索就越讨厌自己,因而也就越痛苦。这是因为我所想的常和别人不一样,甚至格格不入。有一出戏,人家赞不绝口,我却不以为然,于是我就又陷入痛苦的思索:是我心中没有爱的阳光,所以对美好的艺术缺乏热忱?是我两眼生在额头之上,所以对别人的作品才嗤之以鼻?若不是如此,那  相似文献   

20.
如此扫地得瞧多,脏你呀把!地弄来,马上打扫干净。唉,乱丢容易收拾难。嘿!哈利·波特来啦!怎么不扫地又玩起来了?我这是最新式的打扫方法。只是……只是这种先进技术我还不太熟练!我有两双直排轮滑!是老爸送我的生日礼物!两双啊?为什么要买两双?只有高手才很费鞋啊。我不是怕费鞋,我是怕摔倒后费屁股!呃……一到考试就想抄。左右的答案不一样。到底谁的答案对?可能都不对,没准自己蒙得对。开心一笑,哈哈哈@朱森林 @王梓廷 @翟羽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