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2.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关系,蒙古民族在有清一代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蒙古贵族,曾为清朝统治阶级统一中国而驰骋疆场。后来,他们或进入中央台阁,或充任封疆大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蒙古贵族仍然同满洲贵族一起,为维护清王朝这个腐朽的大厦而竭忠效力,之死靡它。辛亥革命后,很多满洲贵族感到大势已去,甘作“贰  相似文献   

3.
本文宗旨在于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东北兴起的魏、辽、金、元与清朝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奉行崇儒重道及其差别。认为各个民族政权在兴起前后,如不具有相当程度认同中原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成功进入中原并占住脚跟的;理解和认同中原传统文化的水平与王朝在中原统治时间长短有关;清朝满洲贵族将历朝崇儒重道做到极致,甚至超越中原帝王。  相似文献   

4.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后金统治者进入辽沈地区之后,将该地区原明朝的军屯额田、官僚地主的荒弃地亩以及普通汉族人民的土地按每丁6日分配给满洲贵族、八旗兵丁以及归降的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史称“计丁授田”。计丁授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后金的政权建设,维护了满洲贵族及八旗官兵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特权地位(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可根据其占有的壮丁即奴隶数额多占土地),加强了对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的控制,并对后金乃至整个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光末年始,清王朝统治政策趋于保守、落后,云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存空间、经济利益上的争夺也逐渐白热化;外国势力也开始在云南地区展开了领土和宗教的侵略。时代背景变迁下内外诸多层面的变化使得云南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逐渐开始向近代转型,满洲贵族统治下多民族多元化的基本格局进一步凸显为政治上要求趋同的多民族共同反抗满洲贵族专制压迫和外来势力入侵的近代民族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有机部分,是我国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概念认识含糊不清。要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需要深化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认识,首要的是从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各个视角,阐清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概念,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完善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15页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一九三一年十月蒋介石派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 ,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这里的“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究竟指哪十八个省 ,不仅同学们不知所云 ,许多老师也有点搞不清楚。说起“中国本部十八行省” ,还要从清朝谈起。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 ,名义上是满汉平等 ,实际上实行抑汉政策。而满人人数又太少 ,为巩固统治 ,对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实行优待和笼络政策。在划分行省时 ,将汉族聚居区域划分为十八个省 ,即直隶、江苏、安徽、…  相似文献   

9.
在清朝,满洲贵族为了保证旗人不被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所淹没,而失去民族特性。许多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以限制为目的,这使整个社会形成旗民两极格局。旗民婚姻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这种婚姻政策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乃至背离。这种差异与背离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甚至无法调和,最终导致这种限制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自元代初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进行细致梳理,指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此一政策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在对政策的公平性从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两个层面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对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完善应以多元平等为其价值取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及其健康发展,颁布和推行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是其有机部分。尽管明朝实施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出于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但对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视阈下,审视明朝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的发展,对高考民族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4.
清代翻译科与满蒙翻译人才的兴起——兼论翻译的政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满族在华夏大地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帝国。清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奉行首崇满洲与结盟蒙古的策略,因此对满蒙翻译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而清代实行的翻译科一方面成为满人的进身之阶,另一方面则为蒙古翻译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在后金政权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清朝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政府突破了“华夷之变”的局限,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积极倡导教育,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少数民族轻视教育的观念。通过广设学堂,推进普及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少数民族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对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其政策在实施中尚存在不足,但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清代商丘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化是受自然、礼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支配的.这些影响地权市场变化的因素有些是封建社会所共有的,如封建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实施,农民战争的影响;而有些则是清代商丘地区所独有的,如清代商匠境内黄河的泛道、改道。本文以清代的商丘地区为个例,着重对影响其地权变动的各个因素加以考察,从而对该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末青州旗城的驻防教育具有注重“国语骑射”的满族特色和兼收西学的时代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批满族人才,是满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