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中共的抗日主张和统战工作是必要条件。因为中共的抗日主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因;中共倡导和推动的西北大联合的局面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前提;中共地下党员的成功活动是西安事变爆发的重要推动力;中共的各种努力在内战大爆发之际化作不可抗拒的时代最强音,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其中事变前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开展的统战工作对事变的发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共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张、杨的爱国之心,中共的诚意感化了张、杨,中共的努力促进了张、杨的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其中事变前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开展的统战工作对事变的屐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共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张、杨的爱国之心,中共的诚意感化了张、、杨,中共的努力促进了张、杨的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国际因素 ,美、英等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苏联和共产国际也主张国共两党和解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武力解决西安事变的阴谋 ,从反面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国际因素,美、英等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苏联和共产国际也主张国共两党和解,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武力解决西安事变的阴谋,从反面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7.
梁磊 《天中学刊》2015,(2):126-130
红军长征后,中共在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屡遭挫折,红军仍很弱小,中共没有脱离困境,长征没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西安事变,中共在西安事变中的明智之举促进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共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被迫停止"剿共"政策,内战暂告结束,中共摆脱了危险处境。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道炫 《历史教学》2004,7(3):11-17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高云仙一、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蒋介石继续内战;使学生基本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事变中的主要人物及事变的简单经过;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  相似文献   

11.
万里和田纪云等的三篇关于中国农村改革的调查研究报告,表现出鲜明的真实性、人民性、时代性,体现了中共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政党品格.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政党品格,三者均是中共自身的根本建设.调查研究与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政党品格是融为一体的,故调查研究亦是中共自身的根本建设.一切轻视调查研究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中共自身根本建设的漠视.  相似文献   

12.
黄瑶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9-63,10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一条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路,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相较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绿色发展的永续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局限,证实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真理性,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的党建思想侧重点各不相同。邓小平强调制度建设,江泽民聚精会神抓党的能力建设,胡锦涛同志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他们与时俱进的党建思想生动地观照出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三)团结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和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中国革命精神,其在当代中国仍闪耀着光芒,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独创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本质内涵,它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基础;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艰苦奋斗作风仍是当代人应发扬的优良作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息息相通的;井冈山精神浓缩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当代一系列精神的本源。  相似文献   

16.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邓小平理论创立的主客观条件,是阐述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必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其客观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文化大革命”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时代主题的变化提出了挑战和提供了机遇;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中国具有打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独特条件。而在百废待举和历史转折年代,因为邓小平具有鲜明人格的主观条件:思想敏锐,尊重实践的思维方式;尊重群众,热爱人民的价值立场;独立自主,充满自信的领导风范;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个性特征等等,使历史选择了他成为新道路开创者和新理论创立者。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角度出发,强调共产党人要认识党的革命性质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强调党在工作中要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使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必须加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罗马共和时期设立了平民保民官,其在保护平民阶层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丰富的启示。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内部有利益多元之势,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设立类似人民监督委员会的党内组织,为人民群众与党的充分沟通开辟制度性渠道,从而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设立人民监督委员会是对西方多党制的超越,可以综合专门监督和分散监督的优势,其结果必然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监督委员会的设立需要从其性质、层次、资格、产生、职责、任期、运作程序、履职保障等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和张、杨曾谋划在西北构建某种“半独立化”局面,以作为未来对日抗战的战略基地,然终因时、事、势的变异而未获成功。其间,杨虎城以其在西北的特殊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西北善后处理问题上与中共的配合相得益彰,这也构成了杨与中共合作史上值得浓墨重书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