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2.
异化作为20世纪文学的普遍现象,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是作家表现社会的一种构思方式,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作品《毛猿》中,杨克被机器异化,对于展现20世纪的西方现实以及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隐达:在文人情怀和官场规则之间求索与徘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夕小说》是王跃文的一部反映官场生活,表现官场人物的长篇新作。作者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官场中各色人等鲜明饱满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他们纷繁复杂的思想与性格,关隐达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他置身其中的特殊环境和他内心深处积淀深厚的文人气质推动着他在文人情怀与官场规则之间不断地求索与徘徊,自觉不自觉地在权力场中延续着人类良知与道义的薪火。  相似文献   

4.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西方“异化文学”中的一部佳作。作者以其生动的文笔和犀利的洞察力,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并深入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曲折地阐释了在守望中寻觅爱的独特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反思文学的力作,《芙蓉镇》对中国当代文学身体叙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品打破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所形成的正面人物无欲化、无性别化的身体书写模式,塑造了富有人性美、女性美的个体劳动者胡玉音;突破了五四文学过于借重西方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书写疯癫的文学传统,创造了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疯癫人物秦书田。但是,《芙蓉镇》的身体叙述最终仍然落实在宏大的政治伦理叙事层面,丑化反面人物的身体需求,缺失了对被政治异化了的人物所应有的悲悯与同情,使原本用来对抗政治专制的身体再次被政治化、道德化。这种政治化、道德化的身体认知,违背了现代理性社会所建立的身体认知,也制约了作品对历史浩劫的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犹太小说中蕴含“孤儿状态”,小说描写了两种类型的孤儿:现实的孤儿和精神孤儿。他们是这个世界的陌生者和局外人,经常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之中。当代美国文坛上把人的异化感疏离感写得最为深刻的是犹太作家,艺术家的无家可归和异化是现代派的基本前提;而犹太作家的无家可归感和异化感则尤为强烈,这不仅要从当代西方文化中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犹太历史和犹太文化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他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教学中对西方作品在解读与定位上的一些误区与惯性,笔者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里的内容、人物以及主题为载体,结合现实,试图以一斑而窥全豹,在剖析文化背景大不相同的中西方于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上却能殊途同归的基础上,说明无论是身处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他们都无不在弘扬与讴歌着一些人类永恒的、崇高的精神与普世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几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钱》、《布登勃洛克一家》、《有产业的人》、《欲望三部曲》——所构成的“大书”,不仅以恢宏的气度描绘了垄断寡头们的全球事业,而且更以犀利的笔触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垄断寡头们的意识心灵,展现出他们极其冷酷、荒漠的精神世界.1.人性扭曲的异化图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流,它对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鲜明的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但这种反叛所体现的仍是西方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学传统又有统一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反误,是指读者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地穿凿附会地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当代社会,所有文化似乎都成了快餐,任何经典都可以被戏说、歪曲、篡改和简化。诸如《Q版语文》、《正版语文》之类的文化垃圾充斥网络和书市,让人防不胜防。文学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文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正如何满子先生所言,文学教育包容着人生、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又称“人学”,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各种价值观念,当然也包含了作者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之所以从《围城》谈开,就因为它的作者学贯中西,作品既包含了东方人对交往的认识和西方人对交往的做法,既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融进西方文化的撞击,而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皆是“西行”归来,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他们之间的交往、行为皆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毛猿》——“梦”被戳破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工业化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将人置于非自然状态。这种精神的异化,使20世纪西方文学以寻找人的精神归属为基本主题。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奥尼尔的名剧《毛猿》,通过主人公六个“梦”的破灭”,构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集中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可怕的分裂,表现了逐级上升的三重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阿尔比在剧作《美国梦》中运用荒诞的形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绝望,探讨了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代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写于1933年,张爱玲的《封锁》写于1943年。这两篇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反映了都市知识分子的心灵状况。二人同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吸收了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都市人群的精神困惑,呈现出传统意味和现代特性。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张爱玲的《封锁》在心理描摹、场景设置和行文结构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细微差异。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环境空间、心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四方面的分析,来分析特殊历史环境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认识当下城市人群的生存境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翻过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圣经》的题材和典故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除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以外,它为西方文学的类型、形式及叙事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和诸多丰富的素材。文学与《圣经》的连接作为西方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延伸至今,并没有因宗教中的信仰危机和文学的现代化而自然中断。20世纪的西方小说继承了这一点,《圣经》情结依然是许多作家写作的渊源、是许多作品内在底蕴的基本构成,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将从结构象征、人物原型、爱欲禁忌三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坛上,残雪以先锋写作而知名。她的新作《最后的情人》延续了其惯有的特点,即作品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或结论,属于潜意识流动。但与其前期作品比较,又表现出新的变化:(1)故事的主要场景移到西方。但又不局限于西方,小说中空间、人物是杂合的,西方与东方(不管是文化、精神或行为方式)处在一种浑然的、但又不互融的矛盾状态;(2)有意识地使用了魔幻手法,甚至整个故事的线索都很难用常态思维进行概括;(3)在思维层面上,有了明显的西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叶甫盖尼·奥涅金》无论是在俄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文学地位。作品具有强大的现代性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主要表现在自由意识、死亡和爱情主题以及现代性的叙事技法等方面。这些品质使之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存能力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