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在移动性与社交化技术的强力渗透下,经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而形塑的社交媒介实践已然成为“Z世代”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景观模式。“Z世代”主要是指出生于1995—2005年间的一群人,其深受互联技术的深度卷入,长期浸润于互联网化的社交媒介之中,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或“数媒土著”。  相似文献   

3.
张锦仪  田文 《新闻知识》2023,(8):11-18+93
影视剧CP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媒介景观,人物的情感关系成为生产性的视觉文本。观看影视剧CP是对媒介化情感商品的认同,不仅契合了个体对理想化亲密关系的向往,也体现了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影视剧CP消费过程中,粉丝参与了景观再建构的情感劳动,并模糊了艺术角色与明星演员的界限,基于“情感真实”原则在全拟态的景观世界里寻求亲密想象的延续。影视再生产通过提高可见性将CP文化收编进增殖的闭环,实现粉丝与资本合谋共造的情感狂欢。  相似文献   

4.
任琦 《新闻记者》2015,(5):66-69
伴随着数字媒体一起出生成长的"千禧一代",又被称为"数字世代"。他们的媒介消费习惯有哪些新的特点?他们的日常新闻消费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两项针对浙江当代青年和美国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行为调查,展示了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年轻人日渐相似的多情境、社交化、自我控制、自我表达的新闻消费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工作的流动青年,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建立起与流入地的心理连接,关乎个体在新城市的融入程度与生活状况,进而塑造了个体的"地方感"。既有研究表明,媒介使用会影响个体的地方归属与认同。本研究以379名流动青年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当代流动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流入地地方感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青年的微信使用能够正向预测该群体对流入地的地方感;引入社会资本变量后发现,桥接型社会资本与黏合型社会资本是微信使用与地方感构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此结论揭示了媒介使用在地方感构建中的意义,并突出社会资本在这一影响路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虚拟社会不断浸入人们的娱乐消遣生活.本文深入探讨了虚拟偶像完美形象、与受众"零"距离等特点.Z世代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触互联网媒介的他们天生具有有一定的孤独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Z世代有着对虚拟偶像崇拜.再加之资本推动以及主流文化收编.虚拟偶像不断走红.但在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快速文化消费、虚拟形象崩...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人们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PLOG作为以照片记录日常生活的新形式,逐渐风靡社交网络。PLOG传播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链文本等伴随文本,它们与符号文本共同延伸和扩展PLOG的表意空间,其引领的“图片+文字”的媒介表达形式被视为一种符号消费。在符号构建过程中,PLOG呈现出形象构建与个性化叙事、平台支撑与文化构建以及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等景观,并且在表达空间、社会交往、审美取向和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逻辑。PLOG的势头方兴未艾,需关注过度沉迷于图像化表达、理想化形象构建以及隐私消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量社会,符号取代现实,信息流动支配经济、政治,象征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催生出形态各异表现多元的多媒介社会形态与青年亚文化圈层。流量社会的出现则表明,信息流动支配经济、政治与象征生活的全部过程。资本市场、信息媒介、社会大众在流量下利用信息数据多维互构,而这一过程在网络直播中较为明显。网民通过直播表达自我,参与流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受众诉求,青年亚文化再现新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流量社会下网络直播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共鸣效应入手,分析在群体孤独的环境下呈现出的外显特征,针对虚拟狂欢消费的成因与困境,讨论流量社会下网络直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网络直播消费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晴 《新闻世界》2012,(11):162-163
随着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一些媒介也随之由宣传让位于资本和消费。它以激发人类欲望与本性的方式不断撒播消费主义观念建构主体身份,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转向面临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断层,但也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媒介种类繁多,接触、使用媒介已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日常需求,而各类人群对媒介的使用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介生活。电视从业人员作为能够近距离、长时间、高频度接触各类媒介的群体,其媒介生活必然迥异于普通受众,其媒介接触行为也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日常工作的价值判断。所以,本文试图打破媒介中心主义,将人作为媒介生态中的主体,以电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来描述其媒介生活状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各类网络红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商品,其中出现了李子柒、丁真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文章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背景,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为案例,分析此类乡村网红建构符号的过程,从身体消费、景观消费以及情感消费三个维度分析大众对于网红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的消费,并指出大众在这场群体狂欢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青年女性娱乐生活的一个部分,女性时尚杂志因其消费主义倾向而颇受诟病.本文对青年女性在阅读女性时尚杂志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和探究青年女性在消费态度、消费需要与动机及购买行为方面,究竟受到了女性时尚杂志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方式与渠道产生的,又体现了青年女性在消费主义大潮中怎样...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电影:表达、生产与消费的三重错位 中国电影所置身的社会是一个胶着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同时存在着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断片和真实社会中各个时代并置的经验杂糅.[1]前现代的农业社会传统的保留与变异、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产业发展在不同的工业化进程中与市场化推力中,加之后现代的消费逻辑、信息社会、媒介景观、需求细分等等,网状地编织进个体与群体、民间与主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王婉波  周志雄 《编辑之友》2024,(3):38-44+104
当前,情感消费与情绪传播日渐成为社交媒体连接和留住读者的关键元素,网站平台依靠读者的满足感维系读者,而读者通过情感满足与情绪宣泄来保持对网站平台的忠诚度。读者的情感满足与情绪宣泄背后隐藏着某种现实欲求,反映着该群体的现实境遇与意义焦虑问题。在此背景下,读者的消费活动伴随着劳动与生产,读者也成为“产消合一”的情感劳动者,在技术赋权与资本剥削下寻求自我发展。读者通过情感消费与劳动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创造价值,推动网站平台资本增殖,促进读者阅读与消费模式的升级,激发网文生产及IP产业链开发,丰富了读者线上线下社交方式,也助力了网文经典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净化受众生态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琴 《声屏世界》2007,(10):10-11
近段时间,有关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民众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各大新闻媒体。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这与受众生态环境遭到污染不无关系,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形态与社会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在精神消费上对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污染或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媒介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它所营造的媒介生态环境影响着大众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而是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0.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