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钮心毅  李凯克 《资源科学》2021,43(2):380-389
移动定位大数据可在都市圈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流空间理论下,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表现为同城化"跨城功能联系"."居住—工作"和"工作—工作"这两种跨城功能联系是都市圈功能一体化形成的标志,也是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的关注重点.本文以上海都市圈为例,提出了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规划实施监测...  相似文献   

2.
解学梅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基于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概念和特征的解析,阐述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涵与运行机制,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效应模型是由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通过维度间的协同互动和维度内的耦合关联构成,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纽带,将不同的创新主体纳入到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圈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依赖于圈内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信任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和圈内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区域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升整个区域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武鄂科创走廊是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武鄂科创走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探讨国内外知名科创走廊建设和发展经验,分析武鄂两地科创走廊建设的基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武鄂科创走廊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协作是广州和佛山同城化发展中的最实质性内容,也是其他领域同城化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紧扣产业协作,促进利益合理分配,进而有效推进广佛同城全方位的合作,提出产业协作战略是构建广佛都市圈的市场调控手段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协同学基本原理基础上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过程;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间协同及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研究组织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机制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机制;放大涨落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由此,为提升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需遵循协同学机理,构建都市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有序的自组织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大力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战略路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为标志,跨区域协同创新进入全面布局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新时期.当前,我国跨区域创新发展形成四个层面的发展新格局,并不...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新征程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切入口,梳理了科技创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提出了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方向。研究认为,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是区域创新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成果;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国际环境、国家发展进程三者共同决定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京津冀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应以区域创新空间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以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新征程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存在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尚未搭建有效的共创平台、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等问题。不仅抑制市场配置技术要素的活跃性,而且导致各级创新单元难以深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并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参考东京、首尔等都市圈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以区域科技资源耦合的视角,构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创新的区域共生机制。提出"联合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出台科研项目奖惩标准及资助办法、促成各地‘工商、质检、公安、认证’部门对接,以及落实区域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等"建议,合力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长三角区域战略支持,如何更好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深化的关键。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六大核心城市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部分关键指标之间的绝对量差距,利用首位度来测度核心城市在都市圈内的经济影响程度,进一步比较了六大核心城市差距。最后,在分析和总结区域间城市增长效应差异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科技园区面临着协同程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基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理论,构建极点化协同创新、层次化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协同创新3种创新发展模式;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陕西省内外部环境数据,利用Topsis方法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得出陕西省科技园区应采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指导科技园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园区面临着协同程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本研究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基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理论,构建了极点化协同创新、层次化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协同创新三种创新发展模式。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陕西省内外部环境数据,利用Topsis方法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得出陕西省科技园区应采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指导科技园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2.
闽台高科技产业区域协同发展体系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两地共生利益最大化和产业持续发展内在需求的驱动下,高科技产业从各自独立的体系演化为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以互惠双赢为原则;以政府引导、调控为手段的完全协同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何  白庆华 《软科学》2003,17(5):36-40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呼包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核心城市群,需要围绕“形成都市圈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标,建设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群健康有序地发展,推动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从分析呼包鄂交通现状情况着手,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的,提出了呼包鄂区域交通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5.
面向中部崛起武汉科技发展的机遇、挑战及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新变化的基础上,针对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认为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龙头地位已初步确立。重点分析了武汉科技发展的现状及面向中部崛起武汉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武汉科技发展战略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6.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陆林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5,37(3):581-592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三级旅游板块由一、二、三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挥高铁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促使"旅游高地"不是对"旅游洼地"产生虹吸现象,而是更多发挥"旅游高地"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洼地"发展,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高效的创新系统。都市圈创新系统的框架内不仅包含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子系统,还包括教育子系统、财政与金融子系统、公共研究与发展子系统、政府调节子系统等。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都市圈创新系统各项子系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都市圈创新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高铁将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不断扩大的效应.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铁负虹吸效应使武汉面临要素被流出的压力,使武汉面临提高综合交通和高铁配套交通能力的压力,使武汉面临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压力.如何放大高铁正效应,防止和减小高铁负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增强武汉综合竞争力、增强武汉综合交通能力、增强武汉综合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厘清在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交叠下创新涌现的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聚集的城市群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区域、激发创新涌现,从微观个体企业视角,以我国6个主要城市群中在沪深两市2015—2020年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与产业群在空间交叠发展中的联动与同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1)城市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有助于创新涌现,群内同行业企业创新行为联动,且由于多样化聚集效应,不同行业创新行为也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而且这在中东部城市群与成熟型城市群中尤为明显;(2)城市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同群效应有助于创新涌现,企业的创新行为会受到群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且在同一产权性质的企业间作用更明显;(3)城市群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流通性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利于诱发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提出在城市群建设政策制定上注意强化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加强技术联系和注重产业政策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