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是新时代解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失语、挨骂的问题的主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对外传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对外传播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生成之维看,习近平对外传播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包括继承于马恩经典作家新闻传播观的思想源泉、厚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伟大实践、根植于重塑中国大国形象的现实需要;从内涵之维看,习近平对外传播重要论述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基本内涵包括多元主体协同主动向外发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价值之维看,习近平对外传播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增强对外话语权、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在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效的方法论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不仅在于能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在于深化了对高校文化的方向、结构和层次的认识,高校要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强国;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逻辑在于以文化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在于以科研优势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文化建设的行动逻辑在于内外兼修,发挥高校文化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高校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做到强化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砥砺精神品格;加强内容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既要提炼文化育人素材,凸显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又要凸显文化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进文化传播,塑造高校文化品牌。做到扩大开放合作,既要面向区域,也要面向世界,还要注重塑造学科创新品牌。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关系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和国运兴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深刻地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及其重要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自信思想。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他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的政治实践和文化探索密不可分,这条地域线清晰地勾勒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脉络。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他在正定时期的文化探索与实践,开启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萌芽阶段。在正定时期,习近平对正定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正定文化的传播,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地方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20,(3):37-41
闽东之光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经过深入调研,对闽东畲族文化、闽东红色文化、闽东人文精神及闽东锦绣山河的生动概括,并倡导"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新时代传播闽东之光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结合闽东之光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创新性提出"X+闽东之光"的高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红色基因传承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红色基因传承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解析入手,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联结。从课程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其中课程创新包括国学课的创新和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创新包括辅导员工作创新和学生活动创新,得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符合“文化自信”政策的举措、意义深远、势在必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族振兴,文化先行。广西乡村课堂主要通过政府推力、社会助力、村民主力联合推进,构建"群众需求——政府帮扶——回馈社会"的逻辑模式进行。通过乡村课堂推进广西文化扶贫,着力于解决村民最迫切渴求的职业发展教育,注重传承弘扬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从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认知并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升软实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基于这一思想要求的重要性,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根植于高校教育,也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各学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于固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外语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认知并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升软实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基于这一思想要求的重要性,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根植于高校教育,也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各学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于固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外语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还是从当前实际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规划路径,而且能引导青年培养科学理想自信,捍卫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成全党全社会思想信念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提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的认识,准确把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要求,着力从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从形成过程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到“新的文化使命”,再到“新的文化使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的三个阶段。在理论上,这一思想是完备严整、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统领性、人民性、全局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性、人民至上性和客观现实性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科学的文化体制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推动力;人民美好精神生活诉求的满足、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需要、人民群众思想困惑的解决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历史和现实自洽的统一;从实践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在问题导向下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发展;从价值逻辑看,习近平协商民主理论是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综合运用,必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信的生成,具有内在逻辑要素和影响机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信生成的思想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自觉耦合;实践逻辑在于培育革命文化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高度契合;认识逻辑在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辩证统一;时代逻辑在于大力传承和弘...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法治指导思想。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上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和人民法治建设实践历程的深刻历史总结;从现实逻辑上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的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19.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精髓来看,“第二个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方向,指明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来看,“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创造的思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逻辑机理。在实践要求上,只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坚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相呼应,才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一论述充分体现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养。高校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均着力研究在教育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且在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关于如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根本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