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开发思路。提出以应用翻译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设计、创建与课程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实践过程的学习机会,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现代物流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服务),来获取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做学一体化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其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3.
林岚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434-43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它由若干个用学习任务来表示的学习情境构成。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它对于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尤为重要。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使之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将数控车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转化为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按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任务指导书,教学中以学习任务指导书为载体,采取完整工作过程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工作的体验,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从而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汽车电工与电子学基础》是针对汽车维修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设计是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根据机电维修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完成的。课程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学习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驱动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以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运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制药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和实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工作过程导向的“程控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开发经历了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过程分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职业岗位所含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了典型工作任务;第二阶段,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能力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三阶段,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框架完成了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挖掘和学习情境的构建是课程开发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从分析职业岗位入手,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并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创设CDIO教学情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进行课程考核。从而使学生获得电子职业岗位的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9.
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依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职业名称、职业等级、职业技能和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对工程机械装调工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任务转化而建立的课程体系。而工程机械一体化课程教学则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新模式。从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组织形式、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及运用,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在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策划,如何编制教学方案、学生学习工作页,如何进行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等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收到了较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装调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高职院校的数据库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理论对高职数据库课程进行了开发。即从数据库软件开发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项目之间的融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1.
梁微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128-128
<正>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学习情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本人根据我校教学资源及其助产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产科学及其护理》课程中关于"妊娠期妇女的护理"这一学习领域进行了情景设计,展示如下。一、学习情景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二、教学时间27学时。三、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务引领型课程是以工作任务引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重庆文理学院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在任务引领型课程建设中,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教育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设置课程单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技术、服务、原理、方法、过程为栽体设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本文探讨了其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了相应的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设计,认为应针对企业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重新排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体化课程是根据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在数控专业《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中引入一体化教学法。其课程的设计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车工行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专业技能)、方向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再根据车工加工的流程来设计学习领域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划分学习单元,并根据学习单元的特点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演示法、模仿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进行学习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统计基础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威 《职教论坛》2012,(14):35-37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是教、学、做统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统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坚持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这一课程的关键在于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其步骤是分析统计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排序、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然后,按照统计工作的流程组织和安排教学.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这种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比较符合一般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才成长规律.在此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涉外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出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学习领域,并...  相似文献   

18.
技工类院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遵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本文通过以网页制作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对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进行研究,重点介绍了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首先进行企业调研,确定4个主要就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18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整合归纳,形成综合能力的行动领域,进一步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的认识与应用"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其中的"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  相似文献   

20.
马颖 《职教通讯》2012,(27):12-14
结合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阐述了以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过程。通过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