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人格发展理论简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又称为"心理社会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依照埃氏的观点,个体的自我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只有前一阶段的危机得以化解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阶段.他将人生全程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个时期,又称"人生八段"(见表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而后逐期上升,最终完成他整体性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人格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不断在受到重视,因此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本文使用个案访谈的方式采访了三个成年人,采访他们经历的重大危机以及处理方式背后的关联,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倡导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个人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矛盾组成,如果处理不好,每个阶段的矛盾都将引发人格危机。本文以农民工子女进城时所处的年龄阶段为依据。运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的观点,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产生人格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农民工子女人格危机的解决方案。以期保证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环境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补,它是由众多人物的许多理论组成的一个宏大话语体系,这些理论有共同的旨趣,例如都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经典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有危机的解决来实现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和说明人的道德发展问题,并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这一理论能为德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生活化等提供深层的心理学根据.  相似文献   

5.
埃里克森创建了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但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青年面临同一性危机,处于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同一性危机期,埃里克森的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理论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自我”和情感的作用,又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使青年期人格健康发展,就必须完成青年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强调必须为青年提供完成心理社会任务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防止消极同一性的产生。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对高校的人格选择,培养大学的健康人格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应取其精华,去其不足,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7.
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 ,强调“自我”和情感的作用 ,又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使青年期人格健康发展 ,就必须完成青年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强调必须为青年提供完成心理社会任务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 ,防止消极同一性的产生。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对高校的人格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应取其精华 ,去其不足 ,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埃里克.埃里克森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他在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丰富营养的同时,又对于人类人格本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对《童年与社会》一书的解读,通过比较埃里克森和经典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结构与动力以及人格发展阶段的不同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埃里克森有关人格发展中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小学阶段需要处理的发展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卑两极之间的冲突,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人际矛盾与冲突问题,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的管教方式以及家长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都可能造成儿童的高攻击性,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及时解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严重影响,甚至会让他们终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及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早期社会以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入手,进而探讨其理论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所能起的积极作用。理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有关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发展学说。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个进化的过程,它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由一对矛盾组成  相似文献   

11.
孙杰 《教书育人》2009,(12):106-107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因此,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青少年自残自杀数量有所增加,生命教育显得愈加重要。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情绪的不稳定性较大。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均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便会造成角色混乱,从而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伟 《湖南教育》2005,(18):29-29
一、“坐下”是无声的尊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们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因此特别期待获得尊重。让学生坐下来,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对尊重的需要,又在无形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坐下”是信任的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对面,能营造出轻松自如的谈话环境,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意识到了老师的用心时,他们所设的心理屏障就会渐渐融化,顾虑也会烟消云散。“不设防”的交流是坦诚的,没有隔阂的,是心灵的对话,效果可想而知。此时,你…  相似文献   

14.
40岁到60岁属于人生的中年期。“中年教师心理危机”是指教师到中年后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危机感。中年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既是人生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各个方面走向衰退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中年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特的,是“创生”与“停滞”的分化发展阶段。“创生”意味着尽其所能,做最佳父母,在职业中努力尽职,达到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而“停滞”是指没有了创生的能力。中年教师处于“创生”与“停滞”的发展转折期,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引起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5.
埃里克森的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论述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以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当前中国人的心理社会问题,提出当代中国人处于自我同一性解离状态,并分析其心理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埃里克森早期人格发展的理论强调学前各期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人格教育必须从家庭开始,从婴幼儿开始。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出早期儿童人格教育的具体实践,包括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父母对婴幼儿自主性的培养,通过身教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心理感受,避免过早的专门教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描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九岁的童年时代起到约三十岁结婚期间的生活历程。在这过程中,他面临各种人生的枷锁,历经痛苦、挣扎和探索,逐步摆脱各种人生的枷锁,迎来人生崭新的篇章。本文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视角来解析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在童年期、青春期成人早期和成年期前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的心理成长以及人格特点,并由此解读菲利普逐步摆脱各种枷锁的心理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小辞典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每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均是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仰八脚效应(出丑效应):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一个观点是说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个体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会出现不同的发展危机。这个特定的危机如果能在该阶段得到顺利化解,那么危机就会变成"转机",个体就会健康成长;若危机未能在该阶段得到顺利化解,那么个体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具有和谐的特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可塑性极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塑造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会对今后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应当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头等大事。音乐能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加接近人内心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的精神陶冶、净化、升华,从而更和谐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因此,音乐教育作为这一时期深受中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在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中将会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和谐人格的特征与中学生的人格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性为授之父母的“身”,社会性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形成的思想、情感、观念、道德等,其中社会性构成了人格的主体。人格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和谐社会要求个体“身”、“心”和谐,能较好的利用人的社会性调控人的自然性,实现个体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和谐人格的本质特征。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心理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