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化的家传与影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很普通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以家学渊源为特征的文学世家。唐代上官氏文学世家就是其中之一。其在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中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被誉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先秦时期由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最权威的教材,并且"志"占据了主导地位。汉代以后,诗歌中的"情"在慢慢的增加,重在真情实感的流露,直到魏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说法,中国诗学从一种功利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化,其中"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根。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重视的文学形式,因此,对诗的研究历来极受重视,《中国诗学思想史》即是一本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的含跨时代上起先秦,下至晚清,诗学思想与一般社会文化思想联系最为紧密,形成了贯穿两千多年的诗学思想演化史。其他如赋论中衰,词论、戏曲论、小说论晚起,皆不能贯穿始终;文论则常会相当多的非纯文学理论,因而,从某种角度说,《中国诗学思想史》可视为以诗学思想为线索的中国文学思想史。 将传统诗学思想与一般文化学术思…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诗歌体制得到了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独立意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丈心雕龙》与《诗品》的出现,形成了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学锴教授撰写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著者在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评传》基础上的又一新作。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皎然《诗式》是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是对此前长期关于诗歌风格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其中很多的诗歌理论对中国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诗式》风格论和诗境论作简要的分析,可见《诗式》对司空图品味诗歌意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江 《学语文》2010,(1):28-28
穆木天是前期剑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象征诗学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先驱。他留学日本期间(1920—1926)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其诗作注重琶律与内容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颓废。《苍白的钟声》(见卷首)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看,都是这一日寸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西方的意象范畴发展较晚而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论和中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而意象派的主张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西意象范畴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确定了诗歌意象的共同特性,即表象符号化、比兴象征性、模糊多义性和复现传承性,由此显示了意象范畴的诗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松尾芭蕉在日本被称为“俳圣”。一生的漂泊经历使他得以亲近自然 ,创作出大量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他开创的“蕉风俳偕”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他一生崇拜中国文学 ,其作品深受中国诗词的影响 ,在立意、造境等方面与中国诗歌有不少相同、相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诗体的关系是新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五四新诗运动确立了基于现代汉语的新诗,它是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但是早期的新诗诗语是不完善的,因此新诗发生以后我国诗人就踏上完善诗语的建设道路。其路径是完善诗语的大众口语方向、完善诗语的欧化语言方向和完善诗语的传统韵语方向。解决诗语与诗律的关系问题是诗语建设的关键,由于建构新诗韵律节奏的困难,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诗歌的接受到本土原创诗歌的兴盛,日本近代诗歌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与日本近代小说被中国学者大量译介的盛况相比,日本诗歌为何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除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诗歌的蓬勃发展之外,与中日诗歌译介方面的"艰辛"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相似文献   

15.
俳句是日本律诗的形式,它在接受中国诗歌创作意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日本俳句对中国诗歌意象的接受,以及意象表达中独特的物哀感受反映了俳句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创造。  相似文献   

16.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倍受日本人民喜爱且长盛不衰。俳句来源于中国古代连歌,无论是其形式、内容还是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古诗的烙印。俳句是和中国古诗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翻译俳句时对此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日本和歌与词在总体艺术风貌上十分接近。从二者意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意象的审美特征、意象的容量与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辅之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见出和歌与词诸多相近的艺术追求,也有微妙的文学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