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2.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4.
基层通讯员对外投稿时,心理往往疑虑重重。不是怕稿子不‘硬气’,编辑不给编,就是想着自己没‘门子’,报社不给发。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要有勇气破‘三观’。一是破除迷信观。1988年,我写了一篇反映车间班组互助储金的稿子,投寄给《西安储蓄报》。开始我想,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由专门人才从事的工作,非  相似文献   

5.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41-41
在新闻出版界反腐败的辞典里,“以稿谋私”这个词可谓家喻户晓,理当痛斥。可这四个字的矛头所指,似乎只是新闻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并不包括报刊的通讯员等,这就难以囊括“以稿谋私” 的各类现象了。譬如,由“以稿谋私” 派生出的“送稿谍私” 就是这样一个怪胎。 顾名思义,“送稿谋私”是专指非新闻出版单位的从业者即通讯员或书作者,借为编辑送稿之机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据读者反映,一些通讯员打着“请编辑吃饭”、“为编辑送礼” 的旗号,向被报道单位的领导大肆索要“活动经费”,他们或编造事实,谎说“无礼难登稿”,或杜撰或…  相似文献   

6.
“唉!要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工作就好了,新闻题材多,新闻人物多,经常能捕到‘大鱼’。不像我们这里‘塘小’,拼死累活捉到的尽是不起眼的‘小鱼虾’。”这是笔者经常听到身边通讯员讲的话,其实最初我也是持这种观点的。我们江山市是地处浙西边陲的县级市,全市只有20多个乡镇,400多个单位,而记者、通讯员却多达200余人。往往一个稍大点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你们在农村的通讯员,要多与农民交朋友。说实话,我们在上面,‘洋’的、‘大’的东西你们搞不过我们,‘土’的东西我们却搞不过你们。‘身’入农村,‘心’系农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江西日报一位资深的记者前辈来安福县采访时,对我说起的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回想起20多年的新闻实践,翻阅自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采写的4000多篇稿件,几乎都浸满了一个浓浓的“农”字。 常下去走走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通讯员要常下基层去走走,保准你没错。我在县行政机关工作了近40年,换了七、八个单位,始终不改常下…  相似文献   

8.
我从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地有稿件见诸于报端,年年被上级和新闻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通讯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我从多年从事写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想稿件被采用,就必须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我开始搞报道时曾认为报社用稿都是靠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与编辑没关系也难以采用。带着这一想法,我连夜加班加点采写了几十篇稿件满怀信心地送到解放军报社,绵田们看到我大老远送来很多稿件,为之深受感动,便认真审阅每一篇稿件,但结果因质量不高和“产销不对路’俪未被选上。一位编辑审阅完我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3日《新闻出版报》在1版头题发表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学习江泽民、李瑞环同志重要讲话的体会。现就报纸“要廿心情愿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问题摘录部分负责同志的发言: 与会者说,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甘心情愿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现在一些新闻工作者不愿意当“喉舌”,这是不能允许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正泉说:“记者和编辑在跨进中央台大门的时候,就要想着当‘喉舌’。这样想的,可以迈进门来。如果不想当‘喉舌’,完全想表达个人意识,那就请从门口拐个弯回去。”  相似文献   

10.
有人视“名”如“命”,只要有“名”就捞,也不管该不该得。做记者工作多年,至今还为报道中排名而苦恼。近日,我参加了一个“扫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几十个单位,一百多人。我把报道写了,社长审了,第二天报纸一出版问题就来了。一位管宣传的副部长找到我:“排掉啦,把 N 局排掉啦,他们不派人来参加会议啦!”部长还很神秘地转达了 N 局领导的牢骚,说什么:“开会有我们,扫‘黄’有我们,报纸上都把我们撇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  相似文献   

12.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在《经济参考》报上的“烦人琐事”栏目中,看到一名通讯员发表的《写稿与‘偷报’》的文章,说他为寻找自己被录用的稿件,不惜到外单位“乞讨”,甚至采取“偷”的做法。原因是某些新闻单位不向作者寄“样刊”、“样报”。我写稿的历史至今已有30年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我回老家探亲,听家里人谈起一件事:村里有位青年,结婚后生了个女儿,他就做了绝育手术。某通讯员将此事写成新闻报道时,却虚构了个情节:“当小胡决定,只生一个女儿就绝育时,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坚决反对,说:‘你疯了!人生一世就是为传宗接代,难道你想当个‘绝户头’吗?小胡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17.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来, 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品,不少作品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几十种报纸刊登,他本人还被全国近2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他连续五年被《内蒙古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七年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  相似文献   

18.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地方从事报道的也有类似情况。见报被看作是“业绩”,又加之有利于评定职称和晋升,于是,送稿到报社,恳求编辑高抬贵手者大有人在。一位通讯员同我谈起他与北京6家新闻单位“挂钩”的经验。他说事前与报刊版面责任编辑联系,以讨教某方面稿子为突破口。时机一旦成熟,带上稿子前往,大体都可用。他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碰到一位通讯员。交谈之中得知,他写的稿子大多是从邮局寄往新闻单位的,仍是屡屡见诸报端和被播出。由此使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情形:一些单位的通讯员每写出一篇稿件,都要亲自送稿上门,认为只有这样稿件才会被采用。于是,他们少则一两篇,多则十几篇,或去报社,或奔电台,犹如天女散花一样,走一路发一路,到一处分一处,忙得不亦乐乎。毋庸置疑,这种送稿上门者的写作热情是可嘉的。但是笔者认为,通讯员向新闻单位投稿,只要质量高,符合报道要求,一般是  相似文献   

20.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