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春季的显著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到野外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你们知道春季有什么特点吗?今于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春天。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春天》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春季的显著特征。由于地域不同的关系,我国各地各季节的特征又有所差异。所以,这一课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学生认识当地春季的显著特征。 《教学参考书》提出的方案是: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课上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认识春季的一般特征,然后再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当地春季的特征,采集春季的花则作为课后作业安排。我在两个教学班使用了这个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是为后继的习作打基础。如何指导学生写话,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先说后写,激发写话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怎样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呢?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让学生先说后写。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看看说说、听听说说、画画说说、做做说说、想想说说、演演说说、玩玩说说的基础上大胆选择写话的内容。如,教学《春天在哪里》时,课前让学生自己观察春天的特点,然后带学生在学校内“找春天”,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画下来。这样,…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请你到学校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美丽春色写下来。二、教学目标1.能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运用多种感官获得春天的信息。2.抓住自然的特点写,细微之处写出个性。3.根据观察到的景象展开合理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感及对春天的感触,并融入到习作之中。三、教学过程(一)赞春1.深情叙述,激发情感。(教师课前将描绘春天的图画贴在黑板上)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师深情叙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的使者为我们送来…  相似文献   

5.
课前准备 :1.在教师的带领下到野外观察春天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手摸、眼看、鼻嗅、嘴说 ,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 ,寻找春天的痕迹 ,并制作成录像《春天》。2 .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3 .制作CAI欣赏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根据录像资料回忆老师和同学们找春天的过程。老师 :春天来了 ,它在哪里呢 ?前几天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找春天 ,发现了很多春天的秘密。让我们回忆一下吧 !(放录像《春天》)二、口述目标 ,激发动机1.认识春天 ,知道春天的秘密 ,感受春天的…  相似文献   

6.
从1999年9月起 ,刘玉凤老师在我校一年级运用韵语教材进行创新教学实验 ,短短一年时间 ,学生平均识字量达1800个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 ,读书兴趣浓 ,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最近 ,刘老师以一节创新识字课 ,汇报了她创新教改实验的成果。一、趣味横生架金桥上课伊始 ,刘老师微笑着问学生 :“最近你读了哪些故事?知道了什么?”“我读了《谁第一个进入太空》 ,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原苏联的加加林。”“我读了《春天的第一颗亮星是什么》 ,知道了春天第一颗亮晶晶大角星 ,它发光的本领比太阳强100多倍。”“我读了…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四册共编选了八课看图学文,分成三组安排在教材中,其中第一组由《春天来了》、《春耕》、《小蝌蚪找妈妈》三课组成。本组教材以认识春天的自然现象,春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教学这组课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看图,是通过观察图画了解客观事物,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学文,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客观事物,培养阅读能力。无论观察还是阅读,都是为了了解客观事物,因此,看图与学文必须紧密联系才能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怎么没感受"。这是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时,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盲。课伊始,老师让学生欣赏《春天在哪里》,然后提出:"现在已是春天,春天是美好的,春天给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愿意来将你观察到的说一说?"几位同学站起来发言。  相似文献   

9.
《找春天》教学片断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先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然后说:“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是的,春姑娘来了,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导入课中。“春就藏在我们的课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一边读一边感受春的气息。”  相似文献   

10.
冯娟 《学子》2012,(11):36-36
一、精心预设,预约精彩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认识了1厘米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几厘米时,刘老师出示一根5厘米的红色纸条,要求学生迅速说出是几厘米。当学生齐声说出"5厘米"时,刘老师问:"同意5厘米的举手。"教室里部分学生举起了小手。刘老师又问:"不同意5厘米的举手。"另一部分学生也举起了手。“你认...  相似文献   

11.
<正>一、注重诗歌的积累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  相似文献   

12.
<正>两天前受中心校委派,有幸聆听了刘老师的"圆的认识"一堂课。刘老师从平静的湖面投入的一粒小石子而荡漾起的圈圈波纹引入,带领学生走进了圆的世界。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节课首先以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说明圆在生活  相似文献   

13.
听了刘老师这节篮球运球教学一课,深有体会。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突显自主、探究学习。教学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关注学科的同时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革命中,努力探索追求更好。刘老师这节课给所有听课人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整堂课学生是自由开放式学习,是自主参与主动安排自己活动,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相似文献   

14.
颂春     
活动目的 :1 通过画春、颂春 ,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活动准备 :1 老师准备《春之声》钢琴曲 ;2 学生准备水彩笔和画纸 ;3 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景色 ,查阅春联。活动过程 :一、激趣入境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师 :春天的景象 ,同学们都很熟悉 ,谁能告诉老师春天在哪里?生 :池塘边……小河里……草地上……师 :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春天的美景呢?(板书 :颂春)二、听音乐、绘春景1 伴随着《春之声》圆舞曲 ,学生绘春天美景 ;2 学生自由离座赏画 ,评出佳作 ,贴在黑板…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春天的盛会》是"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对这个单元的总结。按照教材的安排,只是让学生演演春天、唱唱春天,在春的氛围中,爱上春天。这样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知识的增长。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和重组,先让学生通过开展"春天在哪里"、"大家来种植"等系列活动,获得并积累了有关春天的经验后,再把"春天在哪里"与"种植春  相似文献   

16.
正艺术字设计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项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的重点是讲解字的变形、夸张等手法,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字的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字的内涵。近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和学生一起来挖掘它们的丰富内涵,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自主发现师:艺术字与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黑体字不同,它的特点就是足够艺术,那么它们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找春天     
星期五上完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去观察大自然,寻觅春天的脚步,看春天在哪里,准备写《春天的脚步》一文。我们几个同学一商量,准备周六去太阳岛看春姑娘是否来了,小草是否探出头来,柳枝是否长出黄绿眉眼,春芽是否萌发。  相似文献   

18.
我校开展了“一课二教”的教研活动 ,这次是由五年级一班的刘老师和五年级三班的张老师分别执教《鲸》这课。在教研会上 ,这2节课引起了较大争议 ,现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鲸》教学设计A ,刘老师执教1 填一填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具体数字写出了鲸很大 ,刘老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有关数量词 ,然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将数字填在括号中。2 说一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 ,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鲸 ,将这一段话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转述给同学听。3 比一比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鲸的生活习性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19.
取得了武昌水果湖二小刘晋斌老师的同意后,我观摩了该校四年级自然课《弹性》的教学。对这两节课和后来收集起来的学生实验报告,我感受很多,也产生了不少想法,现对其作一回顾和反思。上课前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以下是他预先设计的教学步骤: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经验和感受谈谈对弹性的认识,引入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要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刘老师说四年级的学生对弹性认识有多少?是不是正确?这是无法预料的。接下来给每个小组三种常见的弹性材料:压簧、拉簧、橡皮筋(四人一组,这是早已形成的稳定的合作小组),要求通过摆弄这三样材料,在纸上…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底,受广汉市研培中心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期"名师乡校行"语文活动.该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增加专业交流,给农村学校带去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执教经验. 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位是50多岁的杨老师的课,另一位是比较年轻的刘老师的课,他们上的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复习课.杨老师这节课主要复习的是"句子的类型",刘老师执教的是"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下来后,总体感觉是:两堂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杨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刘老师的课青春活泼;杨老师的课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刘老师的课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对学生多了一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