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技教育论,是对战后日本学校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潮。这一理论至今还在不断地影响着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竞技教育论的基本思路“竞技教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一概念主要通过以竞技为中心的多种身体活动的教育价值,去替代过去以体操为中心的“身体教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竞技运动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非常兴盛,学校对这种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表示了承认,并对能指导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关心。更有竞技运动设施、器材和指导人员的充实,使体育教学计划中也引进了竞技运动内容。还出现了支持这种教学…  相似文献   

2.
3.
竞技运动与竞技运动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竞技运动与竞技运动文化两概念进行考察认为,竞技运动是一个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竞技运动文化只是竞技运动的一部分并受文化目的制约。因此,在理论上应当将两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在实践上应当从竞技运动的社会背景而不是竞技运动文化中去寻求竞技运动中消极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维等方法对竞技能力的基本内涵、基本问题与基本属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探索。"竞技能力"是从事运动训练的"特殊能力",在运动训练中"竞技能力"具有其它事物一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关系;"竞技能力"的特殊矛盾主要有整体与部分、挖掘与潜能和形成与表现的矛盾;并强调必须牢牢抓住"竞技能力"形成与表现的主要矛盾。"竞技能力"的基本属性中,主要从一般意义上、哲学意义上和体育意义上的竞技能力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哲学意义上的竞技能力主要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三个基本属性;体育意义上的竞技能力主要有专项规定性、个体差异性、结构非衡性、等级层次性、时空变异性、转化递进性和相对稳定性七个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运动竞技能力这个概念,作为认识和把握整个竞技体育核心之钥匙。第一部份对运动竞技能力概念作了科学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份阐明了运动竞技能力诸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雁  石岩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41-342,345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地学习过程,它是由集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的获得事件或客观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文章将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运动技能类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运动调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水平运动技术性能发挥的必要条件是运动调整。但是,如果不正确理解运动调整这一概念,多数教练员就会在各种竞技体育中过多地依靠经验进行指导和训练。还有一些教练员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到运动调整必须建立在生理学、训练学及心理学等基础之上的必要性。因此,教练员利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性的训练改造中,其结果是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并未达到最高水平,运动性能也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正确认识运动调整的理论与实践,对发挥运动技术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运动调整的新认识   运动调整是指能够发挥最高水平的身体状态。但长期…  相似文献   

8.
体育理论     
体能∥概念“体能”是当前训练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正确地认识使用这一概念,有助于训练组织者准确把握体能训练体系的内容体系和合理地组织部队的体能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部队军体训练的效率。从目前掌握的对“体能”概念的描述出发,结合军内领域应用的实际情况,参考外军使用的习惯,对“体能”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科技兴体方针在竞技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水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大计。为加速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首先必须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含义、特征、意义、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以便确立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正确方向,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效益和效率。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此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论述。笔者也不揣冒睐地谨以此文来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含义和特征运动训练科学化这一概念是由运动训练、科学和化这三个分概念组成的。所谓运  相似文献   

10.
浅谈无氧阈     
一、无氧阈概念的产生远在本世纪初,Douglas及其同事发现,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时,血乳酸可保持在安静时水平而无变化。当运动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血乳酸浓度增加。他们还观察到,随着血乳酸的增加,血液的CO_2结合力(主要是HCO_3~-浓度)下降,呼吸系统受到刺激,CO_2呼出量增加。Hill等,于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肌肉运动时乳酸增加,是因为氧不能满足收缩的肌肉产能需要。于是将能量代谢形式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1964年美国Wasserman和Mclroy第一个用无氧阈AT(Anaerobic threshold)术语来描述由于运动引起乳酸增加所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的发作。几乎与此同时,德国Hollmann也提出了无氧阈的概念。从此,无氧阈这一概念被欧洲、美洲等地学者采用。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教学素材进行“托罗普斯”化改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托罗普斯”教育理念的源出“托罗普斯”(rops)一词是现代竞技运动(sport)的逆过来拼写,它是由日本的体育学者影山健先生首先提出的概念,意在达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大众体育形态。它同时也是对竞技运动教学法进行批判性逆向思维的产物。我们知道,竞技运动教学法的特点是通过公平竞赛决出胜负,“fairplay”(公平竞争)是它的核心理念,讲究得是客观时空观念上的平等。但是,在决出竞技的最终优胜者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更多的失败者和落伍者,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少数优胜者的欢欣、多数失败者的悲哀,这就是竞技运动教学法的缺陷之所…  相似文献   

12.
周凤桐 《体育与科学》2012,33(4):97-99,120
通过对体育强国这一概念的理解,理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指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不协调之处,认为要促使两者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此外还要促进体育环境的公平,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建设,鼓励多元参与竞技体育运动。找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平衡和协调的发展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前言发展竞技体育,加速培养竞技运动人才,是我国到本世纪末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了。本文研究目的是如何加速改革并实施合理、可行的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体制及如何看待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价值,即奉献者(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等)应得的等价报酬,这是加快改革步伐重要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在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改革方案得以实现。分析与讨论一、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与实施措施 (一)国内外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体制当今,世界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因为它是竞技体育高度发展,使体育强国保持长久不衰的战  相似文献   

14.
对河北省优势、潜优势运动项目进行了再认识,在对竞技能力本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运动项目综合竞技能力的概念,分析研究了运动项目综合竞技能力的内涵,并将综合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划分为竞技潜能、竞技势能、团队效能、团队智能、环境制能.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认识河北省优势、潜优势运动项目的综合竞技能力,为河北省的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体育理论界一般将竞技运动理解为高水平的竞技,本文通过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和划分的研究,对竞技运动进行重新认识,并把其解释成为是一种具有规则性、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以及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进而指出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是竞技运动的诸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林莺 《当代体育科技》2020,(9):252-252,254
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比赛前运动员的心理准备对运动员比赛的发挥至关重要。竞技运动中,自信心是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挥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心理学者和各级教练员的重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在把握运动心理学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中自信心概念的界定、在竞技运动中的表现与操作水平的关系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等问题做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这两个概念与竞技能力的内涵及外延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训练,目的在于增强运动员的体质、提高基本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不断地创造出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体力负荷过大、精神高度紧张,往往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一项特色。苏联学者舒尔基那(16980)和阿罗纳夫(1983)研究认为:超过运动机体生理适应范围的运动训练,缺乏合理的基础,有可能诱发多种疾病或形成疾病前状态,由舒比克(1978、1982)、列维(1982)、ClarkR.S(1981)和JoklE(1973)等统计资料,在训优秀运动员的感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将竞技体育运动这一丰富多采的“素材”转化成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所能从事和乐于从事的“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难题。这也是各种理论观点和各种教改研究都难以回避和力图去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上承教学思想和课程研究,下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改革的中间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大大推动体育学科的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但是,要将目的不同的竞技运动科学地合理地加工成体育教材,不但要对体育教学任务和竞技运动的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要探索竞技运动成为教材的各种可能性,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即研究竞技运动怎样转化成教材,需要哪些过程,这种转化可以有几种形式,这就是本文要谈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竞技运动的归属与体育概念确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体育概念上的分歧,是与竞技运动的归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所谓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体育之分。把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一起作为整个体育的组成部分为上位概念,称作“身体文化”。(运动训练是竞技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舍之,只包括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两部分,即为下位概念,称作“狭义的体育”。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