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客观性原则作为西方新闻界标榜专业权威的实践规范和职业道德,是新闻理论中久远且极具争议的命题之一.本文通过回溯指出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诞生经历了从追逐事实真相到追求程序客观的过程,指出其在演变中主要的质疑与争论是"程序客观能否促成新闻客观",梳理该原则引入中国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新闻客观理念与认知误区,并指出在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23):66-72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案的判决,分析指出被告媒体败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系列违背新闻客观性的行为,具体包括事实和观点不分、匿名指控、消息来源失衡、片面及偏倚、事实不准确等方面,因而媒体避免侵权败诉的途径在于严格恪守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结合相关事例提出一个跨学科的观点:从域外诽谤法的法理和实践的历史来看,新闻客观性不仅仅是新闻界自身的追求,也是法律、特别是诽谤法规训出来的,完善新闻法治和新闻职业规范,是建设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双重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这一时期关于新闻客观性及客观报道的研究及实践,梳理总结出对于我国新时期新闻客观性的总体理解与认识,那就是在充分借鉴和学习西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我国新闻界对客观报道思想展开的研究与实践,丰富了"复兴"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宗华  肖芳 《编辑之友》2011,(3):124-127
新闻社会学家麦克尔·舒登森称:"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美国的核心。"然而,在整个20世纪,作为新闻界职业规范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层而和实践层面,备受争议。这种你来我往、纷纷扰扰、如火如荼的辩论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本文将目光聚焦于"新闻客观性"这一基本概念的具体内涵之上,以历史的眼光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中探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及其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界认为,要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报道就不能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和好恶.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公平地报道各种争议性的观点,报道不同的新闻源提供的不同信息,这就是平衡报道[1].  相似文献   

6.
新闻客观性这一命题,堪称新闻的经典话题,多少年来讨论不断,学界,业界观点不一,专家、学者纷争不断.因此该命题也成了新闻界的"迷思".概括起来,争论大多集中于新闻的属性是主观还是客观,新闻到底能否做到完全客观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论文缩微     
徐培汀在第三期《新闻界》上撰文认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新闻选择的尺度或标准已形成四把“尺子”,即: 新闻作品=新闻信息(是不是) 新闻价值(需不需) 新闻政策(或称宣传价值,许不许) 新闻艺术(好不好)。  相似文献   

8.
新闻学领域一直困惑着一个问题:新闻的客观性.肯·麦克罗里于1959年在美国<新闻学季刊>春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Objectivity Dead or Alive?"的文章,直译即<客观性原则是死是活>.新闻界尊为理念、心跳和规范的东西都成了"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的解决.[1]  相似文献   

9.
社会责任论实质上是新闻道德理论,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表现而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更强的自律意识来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标签",对美国乃至西方新闻界的伦理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后"社会责任论"时代,美国新闻伦理在冲突与调适中发展,经历了客观性受质疑、调查性报道复兴、虚假新闻被曝光、专业主义式微和公共新闻业崛起等一系列"节点"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的俞颂华一生以大公至正、无党无派的身份把新闻事业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来追求。在俞颂华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中,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最关键的含义:公共性、客观性、专门的职业素养、受制于专业信念和自律规范而不是接受任何权力和权威之下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