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于1931年9月27日,由流亡北平的东北籍爱国志士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杜重远、卢广绩等人在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暗中支持下,以东北籍广大青年为主体,广泛吸收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救国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生命历程走过一个世纪,而其政治生涯却在风华正茂的36岁时戛然而止.但这短暂的政治生命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他在历史关键点的每一次抉择,都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引导他作出最后抉择的,都源于他那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爱国抗日情怀.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行动.在这里,理清张学良的抗日思想历程,就不难理解其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抗日救国的典型代表,从九一八事变中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成为"不抵抗将军",到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被称为"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抗日爱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抗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逃往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多.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这个集团的宗旨是抗日雪耻,复土还乡.东北流亡民众的抗日情结,对张学良抗日思想的转变,使他由不抵抗到下定决心坚决抗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同胞最早建立的抗日救亡团体.由于它抗日救亡旗帜鲜明,宣传鼓动形式多样,武装斗争有声有色,所以它虽然存在不足两年,却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战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它的建立与发展都是在张学良的保护与支持下进行的,所以说,救国会既是一个社会基础较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众组织,也是一个和张学良有着特殊政治关系的抗日救亡团体.  相似文献   

6.
马杰 《黑龙江档案》2012,(3):143-143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武装侵略战争,蒋介石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日的号召下和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当时东北各地出现了许多自发性的抗日武装队伍。如何团结他们,共同抗日,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迫切而复杂的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于1933年1月26日给满洲省委发出了《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的指示信(即"一·二六"指示信)。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参加了西安市万余名青年学生和市民举行的抗日救亡请愿游行,并带头去临潼向驻在那里的蒋介石进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请愿,张学良老校长认为学生们要求政府抗日是爱国,蒋介石认为是学生们干预国事,要开枪镇压,张、蒋在政治主张上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中国东北大门,国土沦丧、损失惨剧,东北人民置身水火、苦痛不堪,更让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千古罪名.主政东北、握有重兵、守土有责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却作出了"不抵抗"的选择,而这一政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就此进行简浅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的不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北平救国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均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郑桂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月,原东北军军官郑桂林(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和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带领一百多名抗日骨干,由关内来到绥中西北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出关前,他曾亲去北平会见救国会会长彭小秋等人,力陈抗日主张,深受救国会倚重,被委任为抗日义…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杨欢 《兰台世界》2017,(18):95-97
1929年以中东铁路权益归属问题为核心爆发的中苏武装冲突以东北军的惨败而收场,东北方面被迫议和,中东铁路又恢复到战前中苏共管的状态。这次惨痛的失利使张学良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认清苏联的实力,对其敌意减少;滋生出恐日、惧日心理,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执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中日矛盾突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提出"全国抗战"理论,由"剿共"到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3.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这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他们转战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牵制着日本侵略者的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使其后方陷入到极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重伤不治身亡。年仅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以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正式主政东北。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易旗帜,遵守三民主义,拥护国  相似文献   

15.
王芳 《黑龙江档案》2014,(5):142-142
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对中国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冲破了敌人的文化统治,创办了多种报刊,在报刊上发表抗日文学作品,利用报刊进行抗日已成为当时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金剑啸就是利用报刊同敌人展开艰苦斗争的。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在哈尔滨创办了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后改名为《东北红旗》、《东北人民革命报》),该报的宗旨和任务是向东北人民宣  相似文献   

16.
戴伟 《黑龙江档案》2013,(5):112-113
1936年,抗日武装斗争达到最高潮,敌人的铁路交通线频繁遭到东北抗日联军的袭击。同年秋,东北抗日联军为了避开日满军警秋季"大讨伐"的锋芒,同时,为了开展获取越冬物资的行动,东北抗日联军决定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穆棱沿线进行一次袭击日满军军用列车,夺取其军用物资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东北也是全国的第一个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其对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坚持武装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辽西抗战是继马占山江桥抗战后,在张学良直接指挥决策下,东北军民联合抵御日军西侵的战役.该战役不仅规模空前,战绩显赫,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东北抗日模式进行了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探索,而张学良作为辽西抗战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其贡献居功至伟,然却未受到人们应有的肯定.有鉴于此,笔者根据档案资料记载,试对张学良在辽西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中央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关系中,周恩来占有特殊的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九一八之际,他就是当时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党中央主要成员,一直关注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在中共中央和东北抗日联军失去联系后,周恩来的著作和事迹,仍然是东北抗日联军贯彻党中央政治路线、坚持东北抗日斗争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