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半岛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古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址遗迹,比较典型的代表如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海城小孤山等,均成为东北地区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刘鹏 《北京档案》2005,(4):40-4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中国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距市区48公里.1961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周家庄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旨在探索龙山期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提供实物资料。除获取大量龙山遗存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文主要介绍2007—2013年在周家庄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周代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另有少量瓮棺葬。依时代不同,可将周代遗存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遗存的数量较少,仅见少量灰坑,另在一些地层中发现少量西周陶片。但西周遗存的内涵较丰富。据初步分析,可知其包含商、周两类因素,为探索商周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资料;东周遗存的种类相对丰富,文化面貌也比较清楚,时代约当春战之交,属典型的晋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2004年,周家庄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南、北两区各发掘76平方米,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资料。初步揭示了遗址至少包含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同时丰富了相关文化的内涵和认识。发掘前后几次所做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等。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和丰富程度差别很大,其中,以龙山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分布也最广。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王平镇的东南部,在九龙山的后山,现存有一座明代寺庙——温水峪庙遗址。该庙的建造时间可追溯到明代,庙内有留存至今的明代大铁钟,成为记载该寺历史的唯一证据。温水峪庙坐西朝东,上层面积为375平方米,正殿仅剩遗址,面阔15.3米,进深4米。双层墙,墙厚0.45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初,为配合京四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一起,去康平县两家子乡聂家村陈家坟辽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期间,对陈家坟辽金遗址的周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意在发现与辽金遗址相关的遗迹和文化遗物,但未有发现。然而却有新的收获,即在距陈家坟遗址北约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工作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它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引人瞩目的,大批旧石器、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为建立东北地区地方性年代序列和文化发展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重大发现表明,这里是探索和解决一些史前研究中重大学术课题的关键地区。在新的世纪。认真回顾这一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发展历史,了解其现状,对我们做好整个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明确尚待进一步开拓的问题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周利明 《大观周刊》2011,(43):8-8,7
题记: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文化形成的中心。团结湖紧邻汉长安城遗址.原为汉代漕运河道,现被西安市政府综合整治、开发建设为“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相似文献   

10.
灵水村古民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水村距北京以西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为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古民居建筑大气.据记载,此村曾考取过22名举人、2名进士,"京西举人村"实至名归.村落内有三条青石铺就的主要街道,数条蜿蜒的小巷,曲径通幽,现存的17座寺庙遗址如今只空留下残垣断壁和废墟,沉寂在灵水村的余晖中.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度在西吴壁遗址发掘地点所见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的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所获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2018-2019年度所见者基本相同。这些发现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当地夏商时期与冶铜相关的堆积结构、聚落功能布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掘和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迹或遗物的情况下,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型试掘,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的一种方法。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的关系,并且通过考古调查促进大遗址的保护,这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我们基层文物工作的实践看,文物部门只有对大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遗址的文化类型、相对年代、分布范围、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才能确定保护级别,划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四平战役历史遗迹纪念地作为四战四平历史的见证者,保留着特有的历史信息与痕迹,因此,它具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属性。这些历史遗存承载着四战四平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历史年轮,它们的消失将使历史的传承失去鲜活的律动,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这种遗憾迫使我们反思,应该如何尽力保护好历史纪念地,保存好一座城市所独有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5.
论半坡遗址的保护现状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利用和随之出现的自然风化及人为损坏现象,形成了人类历史文化遗迹严重毀坏失控的恶性循环环矫?人类要认识过去的历史,对历史遗留物进行发掘、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人类对遗址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这一矛盾的日益突出,从而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等问题成为世界各遗址大国普遍关注与研究的重大课题。对于历史悠久,遗址众多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也尤为突出,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沈阳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地,更是东北民众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地方,由此形成的现存于沈阳的抗战遗址、遗迹百余处,无不见证了沈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对沈阳抗战遗址的划分,不仅是对沈阳抗战文化内容丰富的完整再现,更是对其特点鲜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河省石家庄市早在五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灿烂的人类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兴县刘家峁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刘家峁遗址包含有仰韶晚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晋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谱系的缺环,有利于加深对史前时期晋、陕、蒙间文化传播、交流通道的认识和了解;东周遗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晋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遗址博物馆作为现代人类与古代遗址之间的沟通媒介,为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最形象的教材。如何全面、真实地展示和保护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协调现代建筑和古代遗址间的平衡关系,协调博物馆专业化保护与观众普及化欣赏的平衡关系,从而更好地为遗址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无疑是当前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和展示设计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作为福建省首个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在其规划建设过程中,整体以"补山"为理念,在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工作的同时,通过场馆展示、标识展示和局部复原展示等全面真实地展示遗址价值,是对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