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为时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途经大西南和大西北几十个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深入接触。在此期间,党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适时调整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赢得了各民族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顺利进行。一、党在长征途中对民族政策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长征经过甘肃,并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在此期间,红军在甘肃民族地区广泛地宣传和模范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了对藏、回等少数民族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保证了长征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播下了革命火种,推动了甘肃少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现将各支长征部队在甘肃民族地区所做的民族工作分叙如下。一、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红二十五军1935年8月15日,长征在甘肃的红二十…  相似文献   

3.
遵义因红军长征而名垂青史.遵义的山山水水因遍布红军足迹而独具灵气,遵义更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西部开发而成就彰显。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史迹与遵义人民的精神面貌?2006年,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配合全市系列纪念活动,《遵义日报》沿当年红军长征进入黔北地区的历史足迹,以记史为主线,结合写人、写事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社会变化,推出系列报道,并在日报头版醒目设置“红色遵义·长征接力”专题栏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党的宣传工作,通过创新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广泛争取群众,从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污蔑,树立了红军形象,宣传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各阶层的开明分子,瓦解了敌军,扩大了革命的力量,统一了战士们的思想,增强了战斗力,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江小惠 《新闻知识》2006,(11):10-1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长征中的报刊宣传,也创造了报刊史上的奇迹。在红军转战的万水千山,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党和红军各部队,办了一批油印的报刊。这些报刊及时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红军的作战行动和胜利,指导部队建设和群众工作,简洁明了,快捷高效,生动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我们的报刊宣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正确鲜明的宣传导向红军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十分注意报刊宣传工作,尽管条件极为艰苦,战斗十分频繁,红军军事领导机关和各部队仍主办了一批油印报刊。主要有: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红…  相似文献   

6.
孙瑾  李怡 《北京档案》2016,(12):47-51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历经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这是一场举世闻名的远征,更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次壮举.在艰苦的长征途中,红军转战中国西南和西北十几个省份,穿越了苗、瑶、壮、纳西、布依、白、水、蒙、侗、土家、彝、羌、回、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是我们党和红军第一次长期、广泛、深入地与少数民族接触.有资料显示:"红一方面军行军371天,其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132天,约占三分之一的时间;红二方面军长征走了18640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就走了5660公里,约占三分之一的里程,红四方面军长征经历19个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竟达15个月,约占四分之三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8.
朱健 《浙江档案》2006,(9):23-26
70年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我们党85年历史最惊心动魄、最生动感人的篇章之一。红军长征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炬,没有随着长征结束而熄灭,而是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炽烈地燃烧。在参加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十几万将士中,有不少我们浙江籍的勇士。本篇选登了其中六位长征将士的光辉事迹,他们是:金维映(舟山)、冯雪峰(金华)、钱之光(绍兴)、张琴秋(嘉兴)、钱希均(绍兴)、钱壮飞(湖州)。  相似文献   

9.
一群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地市报都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的“薪火相传长征路”接力采访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是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70周年。当年中央苏区尽管在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围剿”之中,军事、政治、经济斗争十分艰苦,但革命文化却在斗争中蓬勃发展,打破敌人的封锁和压迫,解除反动统治对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创造工农的苏维埃文化,支持与促进当时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这是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应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这一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英雄壮举,总政干部部老干部局和解放军报社政工部在《离退休生活》专版,联合推出了“红军将士口述长征”专栏,着重反映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克服艰难险阻、官兵友爱和尊重少数民族等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红军胜利转移至陕北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聂荣臻担任了红一军团的政委,并参与了全程。在整个远征过程中,他不仅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还在关键时刻坚定地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同时为党献计献策,最终为红军选择落脚陕北并胜利结束长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任务,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使沿途的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了解红军、支援红军,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对敌宣传,动瓦解敌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把它作为动瓦解敌军,战胜敌人,增强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正是由于红军在长征途中对敌军进行了各种有力的宣传措施,才收到了打击敌军、瓦解敌军士气、争取敌军官…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一部据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二万五千里》誊清修改影印本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中华读书报》还以《一部关于长征的“存世孤本”影印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文中强调,“由于1942年版的《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它才“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见《中华读书报》2006年10月18日第一版)不错,因为它与《红军长征记》在篇目与文字上略有出入,它确“为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线索与研究空间”。但说《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却似可商榷。因它在1954年出版的《党…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我们走访了在天津地区生活、工作、健在并曾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战士们。由于这些老红军大都已年事过高。多数患有各种疾病,给我们采访工作增加许多困难。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见到了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天津警备区顾问(军级)英勇的“红小鬼”李元兴。  相似文献   

1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的长征是那么遥远.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当年红军战士形象是高大却遥不可及的。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为什么叫红军?浙江有过红军队伍吗?参加红军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周围还有健在的红军战士吗?带着疑惑、好奇,我们这一群参加“现代传媒技术在档案抢救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追寻传说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刘璇 《军事记者》2006,(8):10-12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在这两个数字不同寻常地重叠的日子,军报于7月18日举行了纪念“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座谈会。中宣部、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记协、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军内外部分著名作家、评论家,在“长征”副刊工作过的老同志以及作者代表等百余人欢聚一堂,庆贺“长征”副刊出版2500期。与会者对“长征”副刊长期以来坚持高品位,弘扬主旋律,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并举的办刊方向给予了积极评价,对“长征”副刊以文学形式反映火热的部队生活、讴歌广大官兵献身国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论述了红军长征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用理想教育解决信念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求同存异;坚持民族团结,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王增勤 《新闻天地》2008,(11):48-51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形势却马上发生逆转,每过一道关卡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一谜团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带着红军顺利突破了蒋介石的三道严密封锁。为纪念10月22日红军长征胜利72周年,本文特推出此文,为以上疑云一一作解。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献图”是个历史之谜。寻踪“龙云献图”之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龙云政治态度的转变及其历史地位。“龙云献图”不应是偶然事件1935年4月27日,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央纵队途径云南曲靖地区,出现了“龙云献图”的事件。对这一事件传统的解释是“纯属偶然”。理由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