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汉文化为视阈力图找出汉文化和汉语修辞观的对应关系,阐释中国修辞观在汉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探讨汉语修辞观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强调应重视修辞的文化建设功能,重塑中国修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涵容古今汉语的修辞学史──读《汉语修辞学史》介子平1932年是我国修辞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陈望道写了十几年的力作《修辞学发凡》终于由上海大江书铺付梓。它的出版标志着汉语修辞学体系的正式形成。而在此之前,汉语修辞学的丰富资源是同文学、文章学、训诂...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修辞学认为修辞本质上是一门关于说服的艺术,通过各种修辞技巧,最终达到劝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目的。从古典修辞学到近现代修辞学,修辞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极大改变,衍生出一系列的修辞理论,如视觉修辞,即从图像的角度来进行修辞分析,并广泛应用在纪录片,图像文本当中。本文选取《锵锵行天下》这一纪录片作为分析样本,从修辞策略和口语修辞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当下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诩的《鬼谷子》便是一部经典的"修辞术",重在描述说话者的谋略及游说的技巧,该书涵盖了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是中国修辞学著作的鼻祖。该书中提出纵横捭阖的修辞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听者信其言,这也是《鬼谷子》修辞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童年期,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后世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价值底色。中国公共关系的言说观念和表达策略,亦可追溯至先秦修辞思想。在今日的公关和说服实践中,这些思想仍然堪为智慧和德性之源。本文对先秦修辞思想与公关史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是先秦的言说和修辞观、修辞原则、修辞主体、修辞的价值追求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红 《新闻世界》2012,(11):89-91
修辞学历史悠久,传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语言符号。视觉修辞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视觉修辞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视觉传播中的修辞规律。平面广告是所有视觉广告的基础,通过研究平面广告中视觉修辞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探寻视觉元素的组合配置技巧和方法。本文主要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的部分获奖平面广告为例,探讨视觉修辞中几种较常用的修辞丰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和示现。  相似文献   

8.
贺潇华 《视听》2018,(11):103-104
后现代主义从修辞走向泛修辞,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切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而修辞所使用的媒介符号已经不限于语言,而是包括各种媒介符号。本文从修辞学视角,以CCTV2018"六一"晚会《花开新时代》为例,以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为切入点,探析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行为修辞。  相似文献   

9.
彭焕萍 《新闻界》2007,(2):60-61
一、“修辞学转向”与新闻修辞20世纪60年代,西方修辞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变革,一统天下的古典修辞理论被打破,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批评层出不穷,呈多元开放的格局。新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彭焕萍 《青年记者》2006,(23):75-76
修辞学的转向与新闻修辞 “修辞学转向”的出现是20世纪新修辞学与其它众多学科如语义学、交际学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修辞学发展的无限潜能——修辞无所不在。新的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修辞学突破了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视角延伸至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交际行为。修辞学转向后,开始与现实紧密相连,关注生活中各种话语的研究,出现了对广告话语、各种非真实话语的修辞研究。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流动形式,新闻话语理所当然也受到了修辞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这一问题成为视觉修辞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上给出回应。刘涛教授的《视觉修辞学》一书立足于视觉修辞的学术史研究,从修辞理论与修辞方法两个维度出发,旨在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分析范畴,而是重返视觉修辞的现实语境和传播场景,强调从视觉文本转向视觉实践(visual practice)的修辞研究取向,并在本土经验与理论话语的勾连结构中思考视觉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汉英两种语言具备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由于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研究"汉语,在讲汉语的环境中生活,受汉文化的影响,汉译英时就容易产生中式英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演进和发展,中国修辞学研究经过上世纪后20年的过渡,在新世纪明显呈现出与传播学融合的趋势,甚至可以称之为"媒介转向",并已形成媒介学与修辞学相交叉的媒介修辞学的学科雏形。囿于知识系统、教育体制及专业区隔的规约,媒介修辞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在全球修辞学语境下,中国媒介修辞学将在专业化、综合性研究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理论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幸读到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通论》),觉得这是一部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的理论力作。众所周知,在我国,把修辞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自1932年起步的,那一年,陈望道先生发表了他的著名的《修辞学发凡》,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996年工希杰先生的这部《通论》发表止,中国修辞学走过了整整六十四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了许多有名的论著.例如: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933)、陈介白《修辞学讲话》(1…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新闻世界》2011,(6):189-190
汉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各种修辞活动折射出具体与抽象、整体与部分,联想与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也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翻译并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部科学而系统的修辞学著作,它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陈望道在建立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精辟见解,还在于他为现代修辞  相似文献   

17.
背景提要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解读社会生活。因为今天的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话,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文化现象。我们的生活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象征环境,也就是一个修辞环境。因此,修辞批评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文本的意义。本世纪60年代以来,修辞学批评由一种模式演化成了多种,其中成为主流的批评范式有:新亚里士多德主…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同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无法分割,语言传播离不开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儒家文化又占据着重要地位,MR技能张力引领下的儒家文化表现形式创新研究旨在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探索儒家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MR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潜力已得到证实,正视其中的挑战,并正确利用其中机遇,达到加强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视觉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劲 《新闻知识》2007,(9):61-63
一、视觉修辞的含义"修辞"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指为加强劝说性陈述的表达效果,巧妙运用语言的方法与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1]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问。历经数千年后,人们在继承传统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1):35-50
游戏如何在人们的欲望维度展现出巨大的魔力,又如何将程序系统"悬置"起来而为玩家创设一个看似自由的"幻想世界"?这些问题本质上涉及到游戏的修辞学问题。关于游戏的形式与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分别是强调"表征"的叙事学(narratology)范式和强调"规则"的游戏学(ludology)范式。试图平息"叙事"与"规则"之争的"程序修辞"理论,则沿袭了修辞学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程序性"(procedurality)视为游戏的本质所在,并围绕"程序修辞"这一核心概念开启了游戏研究的修辞学范式。所谓程序修辞,主要是指通过对游戏规则及其符码表征体系的策略性设计,以达到既定游戏目的的修辞行为与实践。概括而言,修辞学范式下游戏研究的问题域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修辞语言维度的程序修辞规则问题、修辞策略维度的程序修辞设计问题、修辞实践维度的程序修辞互动问题、修辞批评维度的程序修辞批判问题、修辞伦理维度的程序修辞道德问题。在程序修辞的知识结构中,游戏本质上体现为一个包含了游戏叙事、游戏规则和游戏玩家的"三体问题",而"三体"内部不同的主导结构、强弱关系或设计偏向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游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