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遣作为流放刑的一种,乃清代所独创,且极具民族特色,是指把罪犯发往东北或新疆地区分别当差、为奴、种地的一种刑罚。本文对清代发遣刑的形成过程、执行情况及其对边疆社会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对清代流放制度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2.
清代法律中在沿袭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基础上,另设有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等刑罚。其中,流、军、遣均为异地安置,但各有不同,或流放边远,或发戍地充军,或遣给驻军为奴。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上谕档,反映乾隆朝在对军、流、遣犯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予刊出,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 哈恩忠  相似文献   

3.
清代流放逐渐改变了以前就偏就远的原则,开始强调惩治的合理性。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放地更加广泛,范围遍及全国,也更加具体,并制定出《道里表》,作为流放地选择的参照。《道里表》是在清代前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并反过来指导了流放实践。《道里表》的制定使得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流放网络。面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清廷不断进行调整,即体现在不断修订的各种版本的《道里表》中。内地军流,从合理性惩治的原则创制《道里表》并坚持视表配发;边疆发遣,则把人犯的惩治和边疆的开发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彼此照应,共同构成了清代的流放体系。  相似文献   

4.
清代流放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流放制度,是清朝刑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刑罚种类的设置、犯人的定罪、流遣地方的指定、犯人解配、到配后的安置等内容。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将犯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惩治犯人和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5.
刺配刑是宋代确立的一个特殊的刑罚,它通过在罪犯面部刺字后在流放到边境服兵役的刑罚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肉刑和耻辱刑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刺配刑是宋代确立的一个特殊的刑罚,它通过在罪犯面部刺字后在流放到边境服兵役的刑罚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肉刑和耻辱刑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盛京是清代中前期流人流放的二个主要地点,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帝下旨:"奉天直隶,不便安插军流罪犯,嗣后各省军流,均按照<五军道里表>及<三流道里表>,分别等次,改发别省,其应发奉天直隶府州等处,永行停止.  相似文献   

8.
效力赎罪既不属于一般赎刑,也不同于捐赎,是清代在官员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官犯惩治、改造和利用手段,包括军前效力赎罪、军台效力赎罪、新疆效力赎罪和内地工役效力赎罪等多种类型。清代官犯效力赎罪主要由最高统治者掌握,实施非常普遍,赎罪官犯群体数量庞大,其活动深入到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清代官员惩治体系的调适要求、官犯惩治和改造的客观需要、地方社会治理的客观需求和清代皇权对司法的强大干预等因素,是效力赎罪产生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清代官犯效力赎罪政策独立于国家刑制,对当时的官方制度和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人看来,清代官署一定是门禁森严,作为国家权力中枢的紫禁城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更是如此,这种看法大体上是正确的,但还不完全.本专题收录的四件奏折,均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它们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中央权力机关管理混乱、气氛不够严肃的一面.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组史料,得到对清代官署的一个更为完整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自然应是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清代慎刑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准确定位,也是对传统法律观念的进一步改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提起宁古塔,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清时遥远苦寒的塞外流放之地.随着流人研究的热起,宁古塔似乎更多地和流人、流放连在一起.其实宁古塔作为一种文明存在形式,它的内涵决不局限于此,而是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流放新疆灿若群星的众多官员中,林则徐当是最耀眼的一颗了。清廉高洁的崇高品格、普救百姓于水火的慈悲胸怀、放眼世界的宽阔视野、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宏伟抱负,都永远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曾接收过为数众多因罪因过革职遭遣的"废员",通过对嘉庆朝新疆废员发遣案情的梳理,以期探讨法理情在废员发遣案中的冲突与调适。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英和流放期间创作的《卜魁集》,在结集编撰上具有明晰的线索。诗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塞外不同的景色物象、风土人情、节令气候等,且在诗中渗透了作者的体味感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丁玉恒 《兰台世界》2020,(5):148-150
清代东北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流放期间,他们笔耕不辍,编纂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流人地方文献中丰富而翔实的记载弥补了东北地区历史记载中的很多空白,流人们忠实地记录了耳闻眼见的东北地方民俗文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清代东北地区一些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在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一些重要的东北流人为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将流放中所见、所感进行了翔实的记录,这些文献便成为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清代重要东北流人有些许几位,从中选取知名度较高的吴兆骞、方拱乾、杨宾及其文献作为研究依据,运用文献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清代重要东北流人及其文献内容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状况,传承优秀的思想精神,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清代403种文献的检索,对“档子”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统计和分析,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清代“档子”一词在清代的使用和演变情况.同时,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档案”相关术语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长期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清代档案史料整理编辑研究工作的李鹏年、刘子扬、陈锵仪三人编著的《清代六部成语辞典》,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辞书,是以清光绪年间镌刻的《六部成语》为兰本,重新加以整理编写的一部工具书。共收辞条2572条、约35万字。这些辞条是清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其职能活动及处理日常公务中所形成的专业名词术语,其内容包括许多历史典故、典章制度、政策法令等。  相似文献   

19.
<正>1894年,中日战争伊始,清军便处于不利境地。战局颓势难振,清廷被迫遣使求和。消息传出,言战者义愤惋愕不可遏止。战败而和在言战者,不啻投敌卖国。他们指责当事者的推诿、阻挠,并从道德层面剖析主和动机。战和之争,不免纠缠于人际、政潮之中。安维峻自始主战,情绪随战局恶化而激烈,最终,"以命拼一疏"[1]3,获遣流放。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诗人李白因“永王谋反”而受株连,被唐肃宗流放到夜郎,至于是否到达夜郎,历史上争议较大.笔者基于前人之研究,对李白被流放一案的起因及是否到了夜郎从唐朝法律和文学诗歌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