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主客二分式,从主客两体的属性或关系出发,只能揭示出价值所具有的单方面的“实体质”或“关系质”;实践的把握方式,虽然由于它以扬弃的形式将前的合理因素整合在自身之内,真正实现了唯物的、辨证的、历史的诸观点在价值本体论上的统一,从而集中表征了价值作为系统存在与动态演进的实践性本质,但它并不是完备的,更不是唯一的思考方式;主客融合式,将价值本体与人之本体、理性的实践与非理性的体验契合起来,从而为新世纪的价值本体的研究将开辟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哲学命题,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将“主客二分”看作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而把“天人合一”看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环境危机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只有通过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运用实践手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主客二分思想从萌芽、酝酿、确立及解构的演变,科学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壮大及陷入困境的过程。在主客二分思想指导下高度发展的科学却带来人类意想不到的生态困境,于是各大哲学流派纷纷提出解决主客二分危机的各种方案,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排斥主客二分而主张主客交融的现象学;逻辑经验主义主张将思想的界限局限于语言的范围内,巧妙拒斥主客二分;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德里达等主张完全解构主客二分,提倡无中心和非在场的观点;后SSK代表人物拉脱尔、皮克林等提出“科学实践分析”方式。正确解决主客二分思想危机的一条可行性途径是承认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客辩证法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框架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当代美学取得进一步突破性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必须突破以求知为目标的认识论美学的束缚,中国美学才能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我们认为,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坚持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把广义的美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从而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可能是我们克服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7.
“物感说”与“摹仿说”是分别雄霸中西两千余年的文艺理论,它们是在不同的主客关系下产生的。这种不同的主客关系也影响了二者的创作理论,使它们的创作理论在创作客体、创作心态与创作追求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中所提倡的新哲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具有诗意境界的哲学。它与“主客二分”式的传统哲学是相对立的。张先生把“天人合一”思想,贯串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该文着重对“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有限与无限,典型说与显隐说,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对中西文化“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论断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满意的论证。以中国、希腊神话的主调神象差异为视点、架构起“神象与自我意识”的关联规律,即神象“三像”的变更是人类自我意识“三我”演进的自画像,并以此为理论尺度,可使“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中西文化品质在中希两族主调神象的“异位”中得到满意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涮其气”的说法,在民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足歌唱的基础,认为“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因此,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范式的改革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语文主客对立教材编写范式存在以下局限:一是依照教化论文学观,教材和学生均失去了主体性;二是将教材定位为封闭的知识主体,将学生定位为被动的学习客体,双方形成主客对立关系。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必须打破当前的主客对立范式,构建新型主体间性范式:一是倡导审美主义文学观,恢复教材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二者的审美交流;二是将教材定位为开放的知识主体,将学生定位为独立的学习主体,双方平等交流、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化的对话与交流,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化世纪。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先要做到齐同万物,无是无非;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彻底消除物我对立,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要得以确立必须寻找到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西方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新视野转向东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解决今天的生态危机。拯救人类。但“天人合一”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因此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化世纪。  相似文献   

18.
“摘句论诗”风气自古有之,先秦两汉偶有摘句之例,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这种形式在唐代达到鼎盛,《诗人主客图》作为一种特殊的“摘句论诗”著作应运而生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以后的“摘句论诗”体现了重理性,重字法、句法的特点。有必要对《诗人主客图》“摘句论诗”的形式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  相似文献   

19.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东方中国传统社会-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西方社会-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仙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主客二分”是传统美学根深蒂固的运思方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传统美学试图寻求隐匿于美的现象之后的实体。反思主客二分思维范式,对美的本质的正确回答,应该超越执著于主客二分的本质主义,具有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分析美学放弃了对于“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却独辟走出美的本质困境的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