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亚男 《中国教师》2006,(12):40-41
新《美术课程标准》在“欣赏.评述”这一领域,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对其进行具体阐述。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五香干大小的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充分的,更谈不上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机会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  相似文献   

2.
潘珍芳 《语文天地》2009,(10):13-1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必要的界定,这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生活卡     
如何欣赏时装表演时装表演是一门艺术,但一些人往往本末倒置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模特儿的容貌、动作上,这只能算“看热闹”。而要“看门道”,正确欣赏它,就必须对其有所了  相似文献   

4.
比喻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运用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作者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了解和正确理解比喻语言是阅读的重要技能 ,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到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常见的比喻方式有 :明喻、暗喻、拟人、换喻和讽喻等几种形式 ,本文拟对《大学英语·精读》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又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谈点个人做法: 一、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还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钱方 《文学教育(上)》2010,(22):110-1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一)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或实地欣赏等,都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可取形式。1专题欣赏专题欣赏是针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欣赏。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对美的感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欣赏须全面系统地分析美术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且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一切艺术的精微之处,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受到艺术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育。第九册《绘画中的日常生活》,在欣赏《又是一个二分》这一作品时,通过师生先观察画中…  相似文献   

9.
1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重点的建议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拓展与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得到广大师生和语文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因为它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相似文献   

10.
“提高对中外优秀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新编的中小学《美术》课本(全国统编教材),加强了欣赏课的内容,这样做无疑地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想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应该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高中选修课程中心"诗歌与散文"系列。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一系列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不仅具有以上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进行美育,仅仅使具有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言教学美育的任务,不仅要借助语言的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文字的形式再现美和创造美。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 一、审美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做看,耳朵不用做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没有审美观察,就没有审美感受。没有审美感受的积累,就无所谓审美创造。小学语言课本中有许多幅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指导他们结合课文观察插图。比如《画》一课,就强调了看图的作用。因为这一首诗描述的是一幅山水画。通过看图,结合“远看”、“近听”、“春去”、“秋来”、“有色”、“无声””、“还在”、“不惊”等词语,体会作者颜色和声音,动和静结合的写法,充分开展想象。当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品味,进入优美的意境时,也就达到了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读后,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美好情感,拨动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心弦.导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整体上获得美感,了解作者审美的特征,把握作者审美的情趣,以达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导语荷塘、月色,这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题材.朱自清先生以优美的文笔活画出一幅美丽怡人的荷塘月色图,同学们读后一定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吧?在一片静美的月色下,在缕缕放香的荷塘前,你一定会感到大自然美啊!这自然美也一定引起了你美好的情思,美好的遐想吧!  相似文献   

15.
对《荷塘月色》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结构分析法,学生难免对该文缺乏深刻的认识。而采用审美阅读的方法,效果则大不相同。文学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过程。西方美学强调视觉、听觉感官的审美功效,中国美学则强调“五官整合”。用审美阅读方法阅读《荷塘月色》,就是在课文中寻找各种感官的思维。听觉。“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声”不见了;妻在屋里“哼着眠歌”。我想听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到;我不想听妻的眠歌却听得清清楚楚,难免心情苦闷。故而决定出去走走———去荷塘的原因。到荷塘之后,“我”听到两种声音:一是现实中的“树…  相似文献   

16.
张和平 《成才之路》2009,(27):35-35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它比艺术制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因此,我们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欣赏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有13份试卷涉及到了对作品篇章结构分析概括的考查,而最为典型的试题当属湖南卷的第21题,要求学生能就鲁迅的《忆刘半农》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更引起了大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简析六种常见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  相似文献   

18.
对于《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艺术,金志华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型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笔者认为,金先生关于《荷塘月色》一文内外结构呈圆型的观点值得商榷。《荷塘月色》的外结构诚如金先生所言,表现出圆型结构的典型特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首尾圆合,而且语句上的呼应也十分明显。但作品的内结构并不具备圆型结构的特征。所谓内结构,就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即作品的情绪及内在逻辑结构”。“对于非叙事性作品,内在结构可能是以情绪或意识作为主线。”(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法:方式灵活,入情入境(一)“画”虚为实在课堂导入环节,因为《池上》写的是荷塘趣事,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古诗《江南》,同样也是写荷塘趣景的,因此,由《江南》一诗导入,学生更有亲近感。吟唱版的《江南》视频,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在夏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着的荷花,以及在清澈的池水中灵活地嬉戏玩耍着的色彩斑斓的小鱼。这一派美丽的荷塘风光,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不例外。只要他们认为美的东西,就一定会喜欢,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因此,你只要稍作思考,总能找出它的“亮点”,以“亮点”为切入口,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岳阳楼记》、《隆中对》、《出师表》这一类型的课文,抓住它们有骈文特色,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学生会产生兴趣。又如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引导学生体味朱自清描写的月下荷塘,塘边之树,月下远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